• 34阅读
  • 0回复

傅聪的琴音和傅雷的家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7
第5版()
专栏:

傅聪的琴音和傅雷的家书
胡思升
也许是一个巧合:傅聪在首都举行钢琴演奏会的那一天,《傅雷家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问世了。这一对文学艺术家的父子,越过了迂回曲折的路程,在曾经哺育他们的神州大地上,终于会合了。
新春前夕,我坐在剧场大厅里,倾听着傅聪弹奏他拿手的肖邦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当第三乐章活泼的回旋曲的最后一个琴音在空中跳动之时,剧场里响起了掌声和喝彩声。二十多年岁月的悄悄流逝,傅聪已人到中年,而且从1976年秋祖国上空一扫阴霾之后,他每年回国一次,既举行音乐演奏,又在京沪两地从事授课。也有人对他频繁回国感到不大理解。我想,听听他的演奏,读读《傅雷家书》,或许会得到某种答案。
说来也怪,傅聪对西方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往往赋予中国式的理解。也许艺术、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吧!这种理解使他的演奏具有独到的神韵。由于傅聪自少年时起就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的爱好,他常常把贝多芬比作杜甫,舒伯特比作陶渊明,莫扎特比作李白,而把肖邦看作李后主。这当然不一定完全贴切,但这种联想不是没有道理的。肖邦乐曲中思念故国的愁情,难道在中国古典诗人中没有绝妙的知音吗?!对中国文化和西方艺术加以融会贯通,使得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具有某种中国味道;同样,也使得傅聪演奏西方作曲家的乐曲,具有东方的色彩。
傅聪对我说:“西方古典曲子有它独有的意境,但当我弹奏时,常常联想到那就是中国的哪一首诗。莫扎特有一章回旋曲,主题就是:每一次回来,却更添加怀愁,而且结束之时好象不曾结束,恰似古诗中‘更行更远还生’的味道;中间有两句曲调,简直就是‘触目愁肠断’。总之,我弹奏时,仿佛感到‘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德彪西有一个曲子,他把标题译成中国式的《月夜怀古》,乐曲开始时荒凉一片,象历史流经无垠的沙漠,如同置身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境,几千年的历史,都浓缩在短短的乐曲中了。这是多么有趣的启示!我想,一个音乐家演奏水平的高低,当然同技巧有关,但是,如果没有别致的情意和想象,没有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就会使人得不到艺术的享受而感到无味。《傅雷家书》中有不少段落,就是父子之间关于音乐艺术的意境的探讨,读后不能不使人掩卷而思。
琴声中的诗情画意是傅聪演奏的特色。这种情意,来源于中国土地上培育的中国文化。整整二十一年前,傅雷在给他的“不告而别”而身处异国的儿子的信中写道:“关山远阻而你我之间思想交流、精神默契未尝有丝毫间隔,也就象征你这个远方游子永远和产生你的民族,抚养你的祖国,灌溉你的文化血肉相连,息息相通。”(见《傅雷家书》)今天,傅雷先生不幸早已离开他热爱的故土,但从傅聪的行止和琴音中,不是也可以感到伟大的祖国文化对于一切炎黄子孙的吸引力,从而更激起我们对祖国母亲及其优秀文化的热恋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