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义和团“扶清”口号的两重含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8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义和团“扶清”口号的两重含义
李文海
发生在1900年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曾经提出过一个政治口号,叫做“扶清灭洋”。对于这个口号中“扶清”二字的含义,以往史学界一般都把它解释为扶持清政府之意。对“扶清”口号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的著作称赞“‘扶清’是有策略意义的口号,义和团只有提出‘扶清’的口号,才能进入天津、北京对‘洋人’直接作战”。有的论著则批评这个口号“麻痹着群众对清王朝的警惕,消磨着群众反封建的思想”,“实际上正好是在宣扬一条不但不反封建、而且还保护封建的道路”。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立论的出发点都认为“扶清”的“清”就是指清政府或清王朝。
然而,历史的实际要比这复杂一些。在当时,“清”字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朝廷、政府;另一是指大清国,即中国。义和团提出的“扶清”,在相当多的场合,至少是在运动的前期,更主要的是指“扶助中国”的意思。
现在列举一些材料。
有一个义和团运动的目击者,在这个运动被镇压下去的次年,曾回忆说:“光绪二十五年冬,山东境内义和拳匪,因仇教蜂起。及二十六年春,乃流入天津,以保清灭洋为名,朝野上下,多深信之。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这里的“扫平洋人,扶持中国”,显然就是“保清灭洋”的注脚,而“清”字是作“中国”解的。
有一张义和团的告白,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今上帝大怒,免去雨雪,降下八万神兵,教传义和团神会。特借人力扶保中华,逐去外洋”。这里的“扶保中华,逐去外洋”,自然也就是“扶清灭洋”之意。
另一张义和团的告白,张贴时间为1900年5月28日,中间有这样的话:“吾等俱练习义和神拳,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义和团》(四)149页)这里所说的“中原”,并不是指中原地区,而是泛指中国,这可从义和团的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可以得到印证。那末,所谓“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与上面的“扶保中华,逐去外洋”,也就是同一个意思了。
现在保留下来的另一份义和团文件,即《京都顺天府宛邑齐家司马蓝村义和团晓谕》,在讲到“扶清灭洋”时是这样说的:
“窃有天主教,由咸丰年间,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今以上天大帝垂恩,诸神下降,赴垣设立坛场,神传教习子弟,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否极泰来之兆也”。(同上书,148页)因为“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现在就要反过来:“扶保中华,逐去外洋”,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这里提到的国家、社稷、农夫、村坊,其内容比单纯地讲朝廷和政府,显然要广大、丰富得多,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族。
上面这些材料,大都是义和团本身对于“扶清灭洋”口号的说明。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扶清”,指的是扶持大清国,或曰中国,中原,中华。在有些地方,“扶清灭洋”也被写作“保清灭洋”、“助清灭洋”或“兴清灭洋”,但含义是差不多的。无非是说,由于过去“洋人”(这是义和团的一种笼统的说法,但实际上是指那些侵略欺压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作恶多端,所以天或上帝的意志,要扶助、保护、振兴中国,逐灭洋人了。义和团就是执行这个天意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义和团就是实现“扶清灭洋”这个天意的物质力量。所以,不少义和团所举的旗帜往往是两面,一面是“替天行道”,一面是“扶清灭洋”。
就这个意义说,“扶清”完全是一个包含着爱国主义内容的口号。忽略这样一层内容,只从义和团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方面去分析“扶清”二字,无论如何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当然,我们也并不认为,只是指扶助中国,根本不包括扶持清王朝的意义在内。不,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事实上,在相当一部分义和团的心目中,“扶清”确实是扶持朝廷的意思。特别是清政府在上谕中公开把义和团称作“义民”之后,后一种含义显然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前一种含义越来越趋于淡薄了。一些义和团竖起了“奉旨义和神团”的旗帜,不少团坛纷纷到官府去“挂号”,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实,在当时就已经有人注意到“扶清”的两重含义了。袁昶、许景澄在1900年7月23日所上的一个著名奏折中曾这样说:
“夫扶清灭洋四字,试问从何解释?谓我国家二百余年深恩厚泽,浃于人心,食毛践土者,思效力驰驱,以答载覆之德,斯可矣。若谓际兹国家多事,时局维艰,草野之民,具有大力能扶危而为安,扶者倾之对,能扶之,即能倾之,其心不可问,其言尤可诛。”(《严劾大臣崇信邪术请旨惩办疏》)
在袁昶、许景澄看来,所谓“扶清”,如果是出于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感恩戴德,愿意为朝廷“效力驰驱”,那是可以的;如果是指对国家能“扶危而为安”,那是不行的,不允许的。如果人民可以撇开封建统治者而自己去扶持国家的危厄,那末,人民也随时可以把国家的统治权从封建阶级手里夺过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幅多么危险的情景啊!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义和团的“扶清”口号,便竭力渲染扶助朝廷这一方面的内容。张之洞、刘坤一等在一个电文中说:“旗书扶清灭洋,乃各省会匪故套,若助朝廷,何以抗旨?”临榆县令俞良臣在接到清廷关于“约束拳众”的上谕后,立即向团民宣布:“尔等自谓扶清,今煌煌圣谕,尔等能不谨遵?”(《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167页)他们都把“扶清”解释为扶助朝廷,同时又都以此作为约束义和团不准逾越封建统治秩序的一个法宝。
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有意引导以外,“扶清”口号两重含义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从义和团本身去找到解释。长期以来,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国家、朝廷、君主合而为一。按照封建主义的传统观念,爱国必须忠君,忠君就是爱国。人们根本就“不知国家与皇室之区别”。义和团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无力冲破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到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才第一次提出这样的命题:“如不忍中国之亡,必自辨朝廷与国家之区别始。”(沈翔云:《复张之洞书》)那末,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当斗争的主要锋芒指向帝国主义的时候,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一时分辨不清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有时强调扶助中华,有时强调扶持朝廷,难道不是完全可以从历史条件中找到合理说明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