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在法国的日子里》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8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在法国的日子里》读后
林非阎纯德同志:
很愉快地读完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你这本书。
我很佩服你描写异国风景的本领,从塞纳河畔的埃菲尔铁塔,到矗立在大西洋里的圣·米歇尔山,从香榭丽舍大街到风光绮丽的蓝色海岸,你都是用泼墨似的笔法,着重于呈现出它的色彩和神韵,而不追求烦琐的叙述与描写,你注意的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合在这种勾勒中间,这样的写法就比较容易抓住读者。
我发现你是很善于说故事的,不仅名胜古迹的来历,讲得简洁明了,既富于历史的感受,又具有抒情的意味,而且对西方那些奇怪的社会现象,更是讲得有声有色,生动警辟。《狗》叙述的好几个爱狗的故事是发人深省,一个阔太太带着自己豢养的爱犬,在饭馆里同桌进餐;另一个老妇人为死去的狗立了墓碑,要求它“在上帝门前等着”自己。你自己说,在看到这些场面时,或者感到不舒服,或者陷入深深的思考,我想当读者念到这里时,也一定会产生跟你相同的心情,西方社会确实使人变得孤独、凄凉与乖僻。《圣·特奥贝》叙述的一群盛行裸体活动的人们,更显示出西方社会造成了思想空虚与绝望,这个结论给予我们的印象也是强烈的。文学作品就应该写得有情有理,写得合情合理,这样才有可能说服和启发读者。
如果要求得苛刻一些,我觉得你对西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还没有充分地揭示出来。如果是一次时间很短暂的旅游,写出了这些见闻,当然就很令人满意了,但是你毕竟在法国生活了三年,因此读者就有理由要求你开掘得更深入一些。
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说,书中的27篇小品,写得富于变化,象《香榭丽舍这条街》,紧紧抓住这条大街来抒写,却又时刻辐射到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中去,既有一个中心,视野又很开阔,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老人的哀怨》、《狗》和《圣·特奥贝》,都用一组不同的故事,提出了令人注目的社会问题。《蓝色海岸》却几乎完全是风景的素描,而很少涉及社会问题。
在这本书里,洋溢着法国人民热爱中国的感情。《莫海斯一家》中的3个法国朋友,对新中国的诚挚和深沉的爱,感人肺腑。《1976年1月在巴黎》,写巴黎的人们悲悼周恩来的逝世,显出了这个伟大的人已经深深藏在法国人民的心里。
现在有不少青年都很想开阔自己的眼界,多了解一些西方的情况,这种要求应该说是正当的。西方固然有着比较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却也存在着深刻的危机和无法克服的弊病,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向青年读者介绍西方社会的情况,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一桩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