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吐鲁番的葡萄为什么这样甜?——访水灾后的葡萄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9
第4版()
专栏:

吐鲁番的葡萄为什么这样甜?
——访水灾后的葡萄沟
新年伊始,趁参加吐鲁番地区和驻军部队召开“双拥”大会的时机,我们访问了曾遭受严重洪水灾害的葡萄沟。
葡萄沟在吐鲁番城东北十余里的火焰山中,是一条长十余里、宽一里多的峡谷,以盛产葡萄而得名。沟中有484眼泉水,滋润着这块火洲赤地中的绿洲。炎热干燥的气候和充沛的地下水,给葡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出产的20多个葡萄品种都是畅销海内外的上品。人们说,夏日置身火焰山顶,俯瞰葡萄沟,就象一块火红的锦缎上镶缀了一颗硕大的翡翠。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排排木架子和漫山遍野的大土堆。原来,一到冬天,为了防冻,人们把葡萄藤从架子上收回来,绕成一盘,再堆上土埋起来,这叫葡萄“封墩”,来年三四月,天气转暖,再把葡萄从土中挖出来,经过修条剪枝,架到架子上,叫做葡萄“开墩”。看到这满山满岭的封墩葡萄,哪里有一点遭受特大水灾的迹象呢?
汽车驶进葡萄沟,公路开始变得高低不平,路两旁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一些维吾尔族社员正在赶着驴车拉土垫路。同车的葡萄公社办公室主任沙特尔·玉素甫告诉我们,这里原来也是柏油路面,去年一场大水冲得精光。沙特尔·玉素甫说:“我活了五十二岁,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洪水呢!”
那是去年7月19日夜里,一向以火洲著称的吐鲁番突降暴雨,半小时内降下了往年一年的水量。一夜之间,山洪暴发,滚滚洪流裹挟着泥沙从火焰山上倾泻而下,房倒屋塌,渠塞路毁,4万多棵果树被连根拔起,1,700亩即将成熟的葡萄被淹没,沟底300多亩葡萄园转眼夷为平地,讲到这里,沙特尔·玉素甫激动地说:“在灾情最紧急的时候,多亏解放军了。”
汽车沿着新开辟的公路向山上爬去。沙特尔·玉素甫指着路旁一条卵石水泥砌成的灌溉大渠告诉我们,这叫“人民渠”,它引来天山雪水,浇灌葡萄沟和下游三个公社的10万亩良田。在吐鲁番,水灾就是旱灾。大水过后,渠道堵塞,气温高达摄氏50度,地面晒得烫脚,几天不浇水,土地龟裂,庄稼就会枯死。参加救灾的某部队指战员,不顾自己的营房被水冲坏,担任了清除“人民渠”泥沙的任务。“人民渠”宽14米,深4米,泥沙石头堆积了三、四米厚,有的石头重几百公斤。1,000多名指战员顶着烈日,一天干十几个小时,10天打通了主干渠,开闸放水,保住了下游的庄稼和葡萄,使3个水力发电站运转发电,给葡萄沟又带来了光明。接着,他们又和群众一道,投入开挖支渠的战斗。
在统一大队副大队长阿尔西丁·托乎提家里,我们品尝着甘美的葡萄,听他讲述葡萄沟军民团结抗灾的故事。他说,统一大队去年有150亩葡萄受灾,有的淤泥一米多深。驻军某部汽车二连的干部战士跳进没膝的稀泥中清除葡萄藤根部的泥沙。7月的吐鲁番又闷又热,葡萄架下更是密不透风。战士们汗流浃背,照样干得起劲。清理完泥沙,又帮助群众修房子、盖晾葡萄干的“荫棚”。八一节那天,统一大队的社员们把最好的葡萄装满几大筐,开着手扶拖拉机到汽车连慰问解放军,表达感激之情。
沙特尔·玉素甫接着说,有解放军的大力支援,加上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群众的劳动热情高。虽然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还是取得了好收成。1981年全公社葡萄总产量比上一年增产180多万斤,交售给国家的鲜葡萄、葡萄干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社员的生活也有了提高。
阿尔西丁抓起一把葡萄干说:“你们尝尝,今年的葡萄干为什么这样甜?这里头有解放军的汗水啊!”
新华社记者 秦卫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