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漏洞在哪里?——王贤昭诈骗案给人们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0
第3版()
专栏:新疆通讯

漏洞在哪里?
——王贤昭诈骗案给人们的启示
王贤昭,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四团的农工。1973年因诈骗、投机倒把罪被判刑四年,刑满后混到库车县城镇公社建筑队当采购员。1979年6月,又因经济手续混乱被除名。后来,他流窜到乌鲁木齐,从1979年10月到1981年3月,先后骗得乌鲁木齐市16个单位的23张空白转帐支票和大量现金,共57.9万余元。在受骗单位追要下,他骗东还西,还回32万余元,实际骗得25.8万多元。在短短的一年零八个月中,这个流窜人员,变成了拥有数万家财的富豪,过着极其奢华和糜烂的生活。除案发后追缴回部分现金和赃物外,王贤昭挥霍的和给受骗单位造成的损失,共达15.8万余元。
“章程”很大的“王经理”
去年2月28日,乌鲁木齐卡子湾工商所的葛某,对新疆纺织机械配件厂冯树新说:“有人要投资办知青商店,一切都是人家负责,你们只去人挣工资,挂你们的牌子就行。”他还说:“那个人章程大得很,家里阔气得很,门路很大。”
“章程”这个乌鲁木齐人常用的词儿,意思就是“办法”、“本事”。葛某所说的那个“章程”很大的人,就是王贤昭。
果然名不虚传:3月1日,王贤昭乘坐北京牌小车来到纺配厂,谈妥了开办知青商店的事宜。3月4日,他拿回市有关部门关于批准办纺配厂知青商店的批示,召集待业青年和家长开会,说:“每人每月工资120元,说话算数,大家放心。”3月17日,这个知青商店就开张营业了,有3万多元流动资金和大量货物。这些是怎么来的呢?
3月中旬的一天,王贤昭坐着小车到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找到生活办公室采购员邓某,以帮助厂里买电表为名,拿走一张空白转帐支票。他填上3.75万元的金额,收款单位是纺配厂知青商店。就这样,石化厂的空白支票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纺配厂知青商店的流动资金。接着,王贤昭又到乌鲁木齐铁路局生活管理段配件厂供应站,买了2,500多元的核桃和瓶酒等,临走时留下一张卡子湾银行分理处的空白转帐支票,说一两天还要来买,一并开票填支票。可是过了十来天,也没见王露面。供应站填好支票转到银行,却被退了回来,说是一张作废支票。供应站一分钱没拿上,核桃、酒却在纺配厂知青商店变成了王贤昭的钱。
有空就钻的暴发户
王贤昭在乌鲁木齐的大部分诈骗活动,都是借阿克苏地区驻乌鲁木齐办事处的银行帐户周转的。按一般规定,在办事处立帐户必须要有县一级的介绍信。但王贤昭走了办事处刘会计的“后门”,专门立了帐户。财务上有条原则是“有存有取,不能超支。”王贤昭的户头上后来没有了存款,却硬是通过会计让出纳给了3张支票,超支4万余元。
按规定,外地采购人员不能在乌市开商店,王贤昭为了在市里开办商业据点,前年11月提出要和北京路街道办事处合办知青门市部,资金、货物由他提供,办事处可从经营毛利中提30%管理费。办事处主任李某见钱眼开,表示同意,还在办事处为“知青商店”立了帐户。前年12月中旬,北京路第二知青商店正式开张,7个人中没有一个是街道办事处职工的待业子女,而王贤昭的老婆和他的一些“关系户”的子女,甚至六十多岁的老头,都被安插进来。王贤昭把大量诈骗来的赃款存入商店帐户,变非法为合法,作为商店的流动资金。他虽说不在这个非法知青商店挂任何职衔,也不领工资,但却亲自掌握收入和支出,把商店变成了他的“聚宝盆”。
王贤昭很懂得市场“行情”,到处拉关系介绍买卖,瞅空子牟利。某器材仓库有一批板材要处理,王贤昭冒充104团采购员,通过自治区生产资料服务公司,于去年8、9月间套购122.5立方,转手卖给新疆杂技团、米泉县井岗山公社等单位,提取15—30%管理费,从中牟利近4,000元。
靠钻空子搞诈骗、投机倒把,王昭贤变成了暴发户,花天酒地,挥霍无度。他花2,500元在乌鲁木齐买了3间住房;购置了三洋牌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电子计算机和高档家具;还买了欧米加自动表、梅花表、上海表、西铁城表和大量衣料、衣服,供自己一家享用和送给姘妇。
危险呵,拉关系、走后门的人
王贤昭诈骗案牵涉几十个单位,有机关、部队、工厂、公社、医院等,但他所借助的最大干部,职务也就是公社、营级,而且屈指可数。他主要是利用一些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的采购、财会人员和一般干部。他有两个商业据点,可以帮助有些单位和个人买紧俏商品、推销货物,还可以帮助有些私心杂念严重的人安排待业子女,甚至捞外快、赚大钱。这些人既然承王贤昭帮了忙,于是也拚命帮王贤昭的忙,成了他搞诈骗的工具、同伙或保护伞。
乌鲁木齐部队某团有个姓黄的干事,为了想让王贤昭帮助他老婆找个工作,拿着团里的介绍信一次给王买了17箱啤酒。还送给王贤昭新涤良军裤、军帽。于是,王把根本不懂会计业务的黄某的老婆,安排到纺配厂知青商店当了会计。王贤昭帮黄某,是放长线钓大鱼,果然鱼上了钩。黄所在团搞营建需要100万块红砖,黄某向经办人员竭力推荐王贤昭。王装模作样地拿出一个工作证晃了一下说:“到市砖瓦厂去,没问题。要买早点把款拿来。”第二天,王贤昭拿到了空白转帐支票,填上5万元,用途是付汽车款,还从团里拉走4.5吨钢材。以后,100万块红砖不知在何处,5万元却在王贤昭的银行帐户内供其支用。部队最后虽然追回了1.5万元和200吨水泥,损失仍达3.7万多元。
王贤昭还采取请客送礼、行贿拉拢的手段,把不少人拉下了水。前年10月,王贤昭把套购来的板材,倒卖给在乌鲁木齐市福利厂搞基建的一个单位,拿到一张1.53万元的建设银行支票。为了兑换现金,他找到市出租汽车公司调度马延年,以可留15%手续费为诱饵,让马帮忙。马延年见有大利可图,就找到流动服务修乐器的赵某,讲明兑换后可给赵留10%。于是,赵某将支票存入自己在银行的帐户,然后分3次提出现金。马延年从中分得765元。
去年9月26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王贤昭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王贤昭虽然受到了应有的制裁,但那些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因而上当受骗的人,应该汲取什么教训呢?
本报记者 黄文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