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把笑声送到边疆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4
第5版()
专栏:演员手札

把笑声送到边疆去
马季
前不久,全国青联组织我们文艺界的几个委员到西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演出。我们看到,近年来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得到了落实,农牧民生活富裕了,就更加热切盼望着丰富的文化生活。有的老农,不惜乘几十里路长途汽车,住县城的旅店花十几块钱,来看我们的节目。
有一次,我们在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土库买堤公社的牧民联欢。一位柯尔克孜族老人双手捧来一只煮熟的羊头送到我面前(当地对客人的最高礼仪)。他说,你们走出一万多里路给我们演出,不愧是高飞的雄鹰,你们给草原带来了欢乐和吉祥。这种赞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群众这样感激,也正说明我们来的次数太少啦。在和古城喀什的少数民族孤儿院联欢时,我结识了一位叫阿米提的维族老教师。她在孤儿院工作了三十二个春秋,没有一个节日是在自己家里过的,她用全部心血哺育、教导着孩子们。我望着阿米提两鬓的秋霜,听着她用娓娓动听的声调把我们表演的台词用维语翻译给孩子听时,我觉得我不是在表演节目,而是配合着这位辛勤的园丁给孩子们上课。由此联想到我们有些作品单纯追求逗人一笑、而忽略了社会效果,是多么不应该。
又有一次,我们在南疆一个牧场演出,每当演完一个节目,牧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虽然语言不通,可是我们已经感到了他们的热情,感到了我们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这动人的场面,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一种讴歌民族团结的欲望一下子填满了心头,于是我当场做了一个结合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小品表演。他们看完高兴地连声说:“象,象,太象了,真不愧是汉族的阿凡提呀!”
这次到西北,行程两万多里,苦中有乐,受到了不少教育。人民火热的生活,激发了我的艺术情感,与各族群众的广泛接触,听到了人民的呼声和要求。我是一个人民哺育、培养出来的相声演员,应该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我进一步地体会到,只有将我们的艺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和火热的生活当中,才不致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艺战士的心应该和人民息息相通,使我们的艺术生命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能起到鼓舞人民,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