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讨论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5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讨论综述
沈定平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早在三十年代,就是社会史论战的问题之一,五、六十年代,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近年来,关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一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前的讨论,基本上是围绕这篇文章的一些基本观点而展开的。归纳起来,分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否完成封建化的问题。刘昶将中国历史同西欧历史比较后认为,西欧的封建化是以农民农奴化、土地庄园化和政治多元化为标志的,而中国就其原因和内容来说,与西欧封建化是一致的;不过西欧只经过了这样一次变更,而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不断地反复重演封建化的种种场面,却始终没有达到西欧九世纪以后封建化的程度,即始终没有完成封建化。因此,中国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期延续下来。它窒息了封建社会根本变革的唯一经济力量(即工商业自由独立的发展),打断和摧毁了任何微小的社会进步,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程洪、王守稼和朱孝远同志不同意上述看法。程洪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4期)一文中说,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不是因为始终没有完成封建化,相反倒是由于封建社会形态的高度发展阻碍了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中国高度的封建化比起西欧封建领主制来明显地具有进步色彩。至于高度封建化的中国为什么迟迟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作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中国的高度封建化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比西欧领主制更广阔的前景,留下了更多的余地,从而推迟了封建社会总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高度封建化使中国社会具有自发调节、不断运动的活力,从而使社会基本矛盾缓和下来,化毁灭性的“大震”为无数次“小震”,大大延续了封建社会形态的寿命。
王守稼在《评〈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的若干观点》(载《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一文中也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封建化应该是指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确立,即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表明,当西欧封建化刚达到完全确立的程度,中国已渡过了封建制的黄金时代——盛唐,踏上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征途。中国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对世界文明起了很大作用,这与中国封建化完成得比较早是分不开的。因此关于中国始终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观点,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
朱孝远则从方法论上提出了质疑。他在《发展的充分化是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的原因——兼谈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长》(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4期)一文中说,有的论者之所以会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不充分,是因为他们往往不是从封建社会特征本身探讨“充分封建化”的问题,而是把西欧比中国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结果”作为探讨问题的出发点。由于这种方法论上的差错,他们的论述就不得不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指出中国封建制度无比强大、无比专制;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非常强大的封建制度反倒是一种不典型、发展不充分、低级阶段的封建制。
(二)关于农民战争是否打断了封建化进程的问题。刘昶认为,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最大多数的小农,一直对社会发挥着潜在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政治影响不仅表现为统一的专制集权,还表现在周期性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由于农民战争事实上是专制制度借以摆脱王朝危机、实现改朝换代的工具,是专制制度对抗封建化的一种特殊机制,专制制度便通过这一机制不断地再生重建,顽强地横亘在封建化变革的道路上。因此,刘昶说,每一次大的农民起义都严重地打断了封建化进程,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观点来看,农民战争非但没有推动历史前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陈梧桐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异议。他在《关于当前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一些看法》(刊《光明日报》1981年8月17日)一文中说,首先,他不同意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说法。他认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就是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小农经济只是地主经济的附庸和补充,不能对封建社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他以中国由先进转化为落后的关键时期明清两代为例,指出这个时期的农民战争,不但继续冲击日趋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也推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发展开辟着道路,起着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瓦解的作用。王守稼认为,战争当然要带来破坏,但是,每一次农民大起义都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最腐朽部分,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适应生产力的调整。于是,封建的生产力便显示出螺旋式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就在这种螺旋式的发展中前进。
(三)关于外部游牧民族的威胁与侵扰是否是中西历史大相异趣的关键性因素。刘昶认为,在封建时代的整个世界历史上,中国和拜占庭、印度一样,是处于受游牧部族生存圈威胁的农业社会,为了战胜和防范游牧部落的不断侵袭和骚扰,整个社会必须统一起来,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在当时,这种组织方式只能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抵制封建化的正常进程,并保持长期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同中国封建社会不同,西欧封建时代基本上不存在外患,它的封建化道路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因素、力量的干扰,可以说纯粹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因此,刘昶说,结论很明显,外部游牧部族不断侵略的存在与否,是中西历史大相异趣的关键性因素。
王守稼则认为,在分析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的破坏作用时,要全面地看问题。一方面它确实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它加强了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促进了汉民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终极原因应该到哪里去寻找?他认为,关键性因素不是外因,不是地理环境,主要是由社会内部的生产方式特点决定的。对西方和中国的封建社会作些比较是需要的,但我们不能用西方的历史作为模式去图解中国的历史。
(摘自1982年第1期《中国史研究动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