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6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一种地方病。在北方俗称“大脖子病”、“沙膆”、“瘿袋”等,在南方俗称“大颈病”、“气颈”、“颈肉瘤”等。此病多发于远离海岸的山区、半山区。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主要是机体缺乏碘元素。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碘,必须从外界摄入。如果自然环境中缺碘,生活于该地的人就会患病。地方性甲状腺肿除因自然环境中缺碘外,偶尔也可由其他因素引起。
甲状腺是决定人体发育的重要器官之一。它位于颈部,贴近喉与气管。其作用是把碘化物合成甲状腺素,促进体内蛋白、脂肪、糖、维生素、水、盐等的代谢。这对人体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正常的甲状腺只有半两左右。人体缺碘时,甲状腺就不能正常工作,引起肥大增生,形成肿块。这些肿块如果很大,就会压迫周围的气管、食道、血管、神经等,产生呼吸困难,影响吞咽,声音嘶哑,头昏头痛、疲乏无力等症状。目前,国内外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方法,仍是针对病因给予碘剂。在预防上,有效、简便的方法是在食盐中加碘。食用碘盐,无病可以预防,轻症可以治愈,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建国以来,我国的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北方病区已有88%的县普及了碘盐,1.5亿病区人口吃上碘盐。但是,坚持不懈地搞好病区碘盐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仍然是今后的艰巨任务,需要继续努力。
卫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