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纪念斯诺逝世十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廖承志、斯诺的亲属好友和北大师生一千人出席 黄华和斯诺夫人等分别在会上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6
第4版()
专栏:

纪念斯诺逝世十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廖承志、斯诺的亲属好友和北大师生一千人出席
黄华和斯诺夫人等分别在会上讲话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逝世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廖承志、黄华、黄镇、王炳南等和斯诺夫人、斯诺的亲属好友以及北大师生1,000人出席了纪念大会。
三十年代,斯诺曾在燕京大学任教,并有两年时间生活在燕园——现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十年前,斯诺逝世后,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的一部分骨灰埋葬在北京大学风景秀丽的未名湖畔,他终生热爱的中国大地上。今天在大会开始前,廖承志、黄华和斯诺夫人等一起来到斯诺墓地,在墓前肃立致敬。墓地周围松柏常青,汉白玉墓碑上的金字“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墓碑前放着邓颖超、廖承志、黄华等以及斯诺夫人及其子女献的花圈。
黄华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斯诺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最好见证。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十三年,中国解放后他又三次来访,作了长时间的和广泛的参观访问。他四十年如一日,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中美人民的友谊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黄华说,斯诺作为一个正直的新闻记者来到中国以后,以他敏锐的观察力、质朴的同情心和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逐步认识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他对中国人民改造自己国家的事业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在抗战前夕,他满腔热情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7月,他进入陕北苏区,行程3,000里,历时逾百日,写下了震动世界的名著《西行漫记》,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志,也鼓舞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各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美国政府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斯诺在1960年才被批准第一次重访阔别已久的中国。在这以后的十年间,他写了大量介绍新中国的文章、书籍,为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作出了新的贡献。他说,斯诺在临终前深情地留下了一句话:
“我热爱中国”,对此,中国人民深为感动。今天我愿代表中国人民以同样的深情说:“中国人民也同样热爱你,亲爱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怀着友爱、尊敬和感激的心情怀念他,怀念一切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年代同情支持过我们的国际友人。
黄华说,斯诺离开我们已十年了。十年来,中国国内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两国已正式建交,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正在不断发展。他说,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有时有乌云笼罩,前途可能坎坷不平,但人民之间的友谊是常青的。中国人民将永远与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为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人类更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斯诺夫人也在会上讲了话。她说,斯诺临终前留下的遗愿已经实现了,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他早年一度任教的燕园,一部分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的一个花园里。如同他生前所做的那样,中美两国人民跨越空间,进一步把美中两国连结在一起。她说,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出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是由于那些在中国人民的斗争期间成为中国的朋友、并对中国始终不渝的人们的努力。我们今天在这里集会是为继续发展这种联系。
纪念大会由王炳南主持。他在大会开始时致词。
在今天的纪念大会上,斯诺的好友路易·艾黎,马海德,戴蒙德夫人也先后讲了话。他们讲话以后,首都文艺工作者朗诵了路易·艾黎十年前为斯诺逝世写的诗,演唱了斯诺在中国时期所喜爱的革命历史歌曲《救亡进行曲》、《延安颂》和《南泥湾》等。
参加纪念大会的还有斯诺的好友戴蒙德大夫,鲍威尔和夫人,罗森夫人等,以及在京的美国专家和其他美国客人,对外文委、对外友协、文联、作协、记协、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的负责人和各界知名人士。美国驻中国大使恒安石也应邀出席了纪念大会。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格兰尼奇,伊文思和罗丽丹,美中友协会长尤尼塔·布莱克韦尔和“卡尔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友”分别致电对外友协,纪念斯诺逝世十周年。(附图片)
左图:斯诺夫人(前排右四)和廖承志、黄华等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斯诺墓前。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