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年过花甲还登高——赖少其的书画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7
第5版()
专栏:

年过花甲还登高
——赖少其的书画艺术
周而复
“坐破苔衣第几重,
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沉堪持赠,
恍惚难名是某峰。”
这是清初著名山水画家渐江(弘仁)游遍黄山三十六峰绘了许多奇景以后的佳句。渐江所绘黄山山水构图都出自真景,煞费苦心,形成自己的风格。已故上海老画家贺天健说得好:“渐江的风格究竟从哪里来的?我说还是从黄山得来的。黄山的白龙潭上,朱砂峰西一带石壁,即是渐江石法的范本。平直的体势,雄放排空,如果以关仝的‘横解索皴’来表现是不得其神的。渐江的皴法,不是关仝的横解索皴,而是黄山白龙潭上石壁的横解索皴,是渐江独有的横解索皴法。”
古往今来,许多山水画家师法自然,特别是师法黄山的自然,获得卓越的成就,成为光照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名作是祖国艺术宝库里的稀世珍宝。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便是突出的一位。如果他不到黄山
“搜尽奇峰打草稿”,不和黄山结下了师友的深情厚谊,师法黄山的自然(石涛曾有黄山诗句:“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他的成就就不会达到那样高的境界的。新安画派画家雪庄和尚也是以写黄山山水和奇花异卉著名的,他的徒弟廪峰和尚绘黄山独创一格,也是有名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罢黄山归来,盛赞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自然界的奇景,也是画家取之不尽的宝库,山水画家无不梦寐以求。不仅古代如此,近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也无不受黄山大自然神奇景象的启发和熏陶,各自获得不同的成就。赖少其就是其中的一位。
早在三十年代,我就知道青年木刻家赖少其,他的作品为鲁迅所赏识,并且谆谆对他教导:在版画创作上怎么继承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画法,融合欧洲的新法,创作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版画,要他“多看和练习”。鲁迅对他寄予深切的希望。
上海解放,我第一次见到赖少其同志,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朴实敦厚的勤奋的版画艺术家,他热爱艺术,追求艺术。有一次,少其把他收藏的名画一幅幅打开给我看,有陈老莲、金冬心、程邃、郑板桥、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他一往情深地向我介绍他临的程邃山水册页,心情激动地指着画册上他所写的题字给我看:“恨晚生三百年,不能拜其为师也。”从这简单的题字里,可以看出他对这位明末清初新安画派著名画家和篆刻家垢道人的倾倒的心情。他如醉如痴地精心临摹了他所能找到的程邃山水真迹。我欣赏他的临摹画幅,如果事先不说明,的确“可以乱真”。他临摹唐寅《匡庐三峡图》,就花了三四个月之久的时间。看来,他到安徽以后近二十年的时间,师法传统,在艺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艺术造诣大大提高了。这时,他和几位比较年轻的版画家正在集体创作大幅版画,我曾到他们的画室看过,站在六尺宣纸那样大小的版画面前,我感到惊奇。从三十年代起,我看过国内外许多版画,但没有看到这样大的版画,国外我不清楚,就中国版画史来说是空前的。我看到两幅,一是《淮海战歌》,一是《金色的秋天》,基本上运用中国绘画的铺陈结体,吸收了中国绘画传统的表现方法,那画面又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为版画开阔了新的途径。
他在艺术上的发展是多方面的,除了版画以外,还从事中国绘画。1980年秋,他从黄山给我来信,说安徽省委批准了他的创作假,正在埋头画黄山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有悠久的历史。五代、唐、宋时期的山水画十分雄伟,画家很少在画上题诗,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画家,画的大概是以描写华山、秦岭一带山脉为主;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画家,画的是南方山水,满纸烟雾和墨点。北派和南派虽然有所不同,但画面都极其广阔。元朝山水画逐渐以南派为主,线条越来越淡,景色也越来越迷蒙,追求淡雅空灵。到了清朝扬州八怪,更是以空灵为主了。
少其同志从黄山给我们带来了几十幅优秀的新作。我看到那一幅幅气势雄伟的画面,更加感到惊奇,已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使我得到一次丰富的美的享受,沉醉在比自然更美妙的黄山山水画里。
他在用笔方面,吸取了程邃、戴本孝的“干笔渴墨”的方法,仿佛是西洋画的木炭画;布局方面远学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近学唐伯虎、程邃、黄宾虹,可以说吸取了南北画派的所长,熔于一炉,又有自己的风格。如《渔亭》是参照北派画法,《绿荫深处》吸收了元人的画法,有时也参照清朝萧云从“方块”的表现法。少其同志认为:“学习传统先求似,然后求不似;似也不易,不似更难。生活是源,传统是流。从生活观察传统能察其源,故知描绘生活之法不似必矣。余仍在似与不似之间,知路途之遥远也。”
他在绘画艺术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也在书法艺术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中国书法自东晋以后,一直受王羲之父子的影响。王氏突破篆隶的限制,字体更为流畅,变化多端,铁画银钩。明末清初碑学盛行,又有突破。这个时期的书法大家有郑谷口、伊秉绶、金农、郑板桥、邓石如……等。少其同志早年学“兰亭”,以后又学郑板桥、伊秉绶,最后学金农。他认为:欧阳询以碑写“兰亭”,结体略长;金农也是以碑写“兰亭”,故有相似之处。颜真卿也从“兰亭”出,比较端庄,直划粗,横划细;金农反其道而行之,横划粗,直划细,有金石气。唐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必善书。”因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分通;若也有人能解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这首诗和张彦远的意见是一致的,证之少其同志,他善画,也善书。他的书法方笔如削,高雅拙朴,峭拔苍劲,富有金石韵味,这和他对书法的见解分不开的。
他虽然年已六十有六,但精神矍铄,1980年4月至9月,五上黄山,脚趾因为爬山磨烂了,仍然不肯休息,继续手持画夹,勇攀高峰,他自己在诗里说:“年过花甲还登高”。他不仅在登黄山的高峰,也是攀登书画艺术的高峰,如唐人诗句所说:“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他要尽丘壑之美,他不仅作了大量的画,还写了很多字,他曾打了一副铁的对联:“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这就是他追求的书画风格,希望自己的作品掷地有声。这也是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学习无止境,艺术也无止境。我热切地盼望少其同志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征途中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更高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