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高等工科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8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高等工科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西南交通大学 王刚 刘锡彭
从1977年开始,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学制普遍改为四年。现在第一个四年一次的学程已经完成。我们从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师,特别是从参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那里,作了一些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这批毕业生热情好学,基础理论知识学得比较扎实。但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毕业生比较,则感到实际知识不足,对基层生产单位的生产(施工)组织和作业过程了解甚少,对生产设备的动手使用能力较差,因此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不强。这说明:高等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理论,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影响学生实际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大学教学计划中某些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被削弱,确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前几年,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对原五年学制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采用了压缩的办法。以我校机械类某专业为例,实践性课程的压缩幅度高达50%,其中削减最多的是生产实习,一般由24周压缩到10周。那些以实际生产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工艺课、施工课、企业组织课等,课时大为缩减,有的甚至被完全取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下降的更深刻的原因,是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前几年,关于加强理论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对于扭转十年混乱期间肢解理论体系、轻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实用主义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对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一定要适应国家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高等教育要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这一基本规律,思想上重视不足;对大多数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将面向基层生产单位,也没有充分的估计,过多地强调了科研单位、理论研究部门的需要。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打好理论基础,实际知识可留待工作岗位上再学习。这些观点,把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培养实践能力分阶段地割裂开来,是不恰当的。
为了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明确认识大学教育是一个专业教育阶段,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将从事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高等工科院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基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校学习阶段就应当全面地向他们实施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其次,要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需学时。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应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实习大纲,严格执行。同时,还必须全面研究各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定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据此拟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精简教学内容,压缩必修课的学时,使学生把必需的内容学到手。
第三,要配备坚强的师资力量,从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对教师参加实践的时间,要提出要求。对他们从事实际工作所作出的成就,应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四,搞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可以适当分散到中、小企业,签订协作合同。还要十分重视校内实习工厂的建设,把实习工厂的重点切实转到为教学服务上来。实验室的建设,也要首先保证教学实验,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动手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