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两眼盯住国际水平的人——记海宁制革厂工程师于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18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两眼盯住国际水平的人
——记海宁制革厂工程师于义
八十年代初,美国一种彩色薄型牛皮服装革刚刚在国际市场上露头,中国的一种同类服装革也问世了。用这种皮革制成的服装,轻巧、柔软、美观、大方,很快打进了日本、西欧市场。这一新产品是浙江省海宁制革厂工程师于义和工人们一起试制成功的。
那年春天,于义从上海外贸部门带回一件进口彩色薄型牛皮革服装的样品,皮革厚半毫米,要比国内产品薄三分之一。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一新型产品在国际上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厂领导同意这种分析,支持他与工人们立即试制。他们从理化指标到外形工艺,研究了十多项措施,制订了七个试验方案,经过三个多月的攻关,终于在当年5月生产出了1,000张彩色薄型牛皮革,加工成300件服装。一家日本公司的商人见了,连连称好,把300件服装全部买去。第二年,外商纷纷来我国订货,日本客商要6,500件,西德客商一次就订购1. 2万件,价值近百万美元。海宁制革厂去年生产10万张薄型牛皮服装革,仅此一项产值就达400多万元。
于义是一位两眼紧紧盯住世界皮革科技发展、有志于赶超国际水平的人。1957年,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海宁制革厂。当时这个厂还刚刚由10个小手工作坊合并而成,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他决心在这艰苦的环境中,结合生产实践搞科研,改变落后状况。二十多年来,他搜集了十多个国家的近200种皮革样品,掌握国际皮革产品发展动向,研究新技术、新经验。1 970年,他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和其他同志一起开始从事猪皮绒面服装革的研制,到197 9年产品获得了国家银质奖章。但他不满足于此,当年10月,他到南斯拉夫考察。有些同志认为,南斯拉夫的猪皮绒面革之所以在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在于制革化工辅料90%以上靠进口,而我们国产的化工辅料都还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产品。于义没有被这种状况束缚住,他们改革配方,精心优选,对助剂、染料、油脂和工艺路线等进行了多批次的试验,终于用国产化工辅料,使猪皮绒面服装革的质量基本上达到了南斯拉夫同类产品的水平。
于义两眼盯住国际水平,是为了把我国的整个制革工业搞上去,为此,他总想把自己的经验变为大家的经验,把本厂的成果化为全国的成果。十年来,他发表了20多篇有关制革科技的论文,写出《猪皮服装革生产》一书,和12万多字的《猪皮酶脱毛新工艺的生产实践》专论。最近他正在撰写《皮革技术问答》一书。
本报通讯员 方炳华
本报记者 陈祖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