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科学家的求实精神——访我国玉米育种专家李竞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21
第2版()
专栏:通讯

科学家的求实精神
——访我国玉米育种专家李竞雄
残雪尚未融尽,记者沿着中国农科院长满青松的小道,来到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访问我国著名的玉米育种专家李竞雄教授。
这位年近古稀的学者,三十多年来培育出十几个玉米良种,为我国玉米实现高产、抗病、高营养,闯过了三个大关。那天,他正在实验室里研究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的硬度,一见记者,就用科学家坦率的态度,讲述起育种工作的经历。
科学家的信念来自科学实践
“我原是搞细胞遗传学的,玉米仅是实验对象之一。不料五十年代初期遗传学受到批判和排斥,玉米育种却成了我的研究专业,遗传学反而成了我的保卫对象。”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48年,李竞雄在美国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后,不顾艰难险阻,先回到成都,再辗转北上,到清华大学农学院任教。解放后,他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当时,苏联李森科环境决定生物遗传变异的理论在国内风行一时,遗传学被贬成“唯心主义”,遗传学家也受到歧视。李竞雄被迫改教植物栽培学,无法继续从事专业研究。
但是,科学家的信念来自科学实践。李竞雄确信,遗传现象是个客观存在,遗传基因是一种物质,遗传学决不是什么唯心论。他在阅读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时,看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论述,他想:遗传学讲的基因是农作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土、水、肥、气候等则是外因,外因对农作物的影响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不正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吗?他写道:“对遗传学的批判是错误的。我要坚持真理,扫除迷雾。”他虽然没有权力把遗传学安排进教学的课程表,但是有几亩实验田作为阵地,可以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玉米杂交,用事实回答李森科理论的“挑战”。他收集了国内的农家玉米良种和从国外带来的玉米自交系一起,种在试验田里,开始了玉米育种工作。
跋涉在崎岖的育种路上
李竞雄的育种工作,始终面向大田生产。他走访了华北各地,发现玉米种质很差,产量不高。于是,他用自己培育的自交系和美国自交系进行双杂交,反复试验,不断选育,在五十年代末先后培育出杂交良种“农大4号”、“农大7号”等几个双杂交良种。这些良种具有矮秆、抗风、抗旱、高产等特性。1960年在晋东南试种,6月大旱,当地品种“金皇后”一片片枯死,而几个双交种却叶片舒展,一片葱绿;7月遭到六级大风,地方品种大多倒伏,而双交种却直立未倒。经过多点试验,双交种比一般玉米品种都增产20%左右,很快就在山东、山西、新疆、黑龙江推广开,受到农民欢迎。李竞雄应约在《红旗》杂志发表文章,用杂交玉米增产的事实,阐述遗传学观点,有力地反驳了李森科的外因决定遗传论。
自然界永远比实验田的情况复杂得多,任何育种工作都会碰到尚未了解的意外因素。1966年秋天,恰巧在十年动乱关头,玉米突然暴发大斑病,叶子枯萎,棒子象香蕉一样垂了下来,双交种也不能幸免。一些农场场长被挂上“香蕉棒”游街,李竞雄也被关进了“牛棚”。不久,他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派到昔阳县劳动改造。他在后庄向生产队要了一亩试验田,亲自翻地、播种、间苗、浇水、授粉,直到收获,日日夜夜潜心探测每一个玉米自交系的奥妙。为了攻破杂交玉米不抗病这一难关,他忍受着花粉过敏的痛苦,钻到玉米地里劳动和观察。全身红肿奇痒,两眼深深地凹陷了,体重减轻了,他仍坚持跋涉在育种的崎岖路上,为昔阳县的玉米生产作出了贡献。
李竞雄经常说:“对科学家的支持,最主要的是理解他们,知其人,全其志。”他到昔阳三年后,在1972年秋天被调到农科院,有了较好的科研试验条件。时间不足,他不看电影、电视,集中精力搞研究。他说:“只有用认识、思索和创造填满时间,才能争得时间,延长生命,如果无所事事,就会失去时间,缩短生命。”这位科学家尽力突破时间的限制,在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对200多个玉米自交系的考察,选定了两个抗病丰产的亲本:丹东农科所培育的“自交330”和从美国引进的“莫17”自交系品种,拿来进行杂交,在1975年培育出“中单2号”新品种,能抗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亩产在800斤以上,比现有推广种每亩增产一、二百斤。1981年全国共种植“中单2号”玉米1,800万亩,在各种玉米的种植面积中占第二位,约增产粮食18亿多斤。
向新的研究领域前进
打倒“四人帮”以后,李竞雄心情舒畅,思想解放,决心向新的研究领域前进。他了解到城乡人民要求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就确定了新的研究课题:改良玉米的品质,提高赖氨酸含量,满足食用需要和多种用途。
李竞雄和助手石德权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种源中,选育出含赖氨酸较多、抗病性好、配合力强的自交系,然后进行杂交,得到了中单201—204等四个新的高赖氨酸玉米。经过鉴定,这四个良种产量和中单2号相近,赖氨酸含量都在0.45%以上,比一般玉米高一倍多,适口性也有显著改善。但是,这四种玉米内部结构松散,比重太轻,硬度不够,脱粒时容易破碎,不能投入生产。他们对籽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半透明的籽粒结构紧,比较结实,就选出一批籽粒继续培育。1979年为我国培育出第一批能够进行生产的高赖氨酸玉米。1981年在全国50个点试种,秋后报来了共同的结果:高产、抗病、好吃、营养价值高。
李竞雄教授在介绍告一段落后,领着记者看了他近年培育的几种玉米标本:“农大4号”、“中单2号”、“高赖氨酸玉米”。这三个良种,标志着李竞雄在育种上攀登的三个阶梯。从实物看来,它们并没有显著特殊的地方,和普通玉米并肩长着,吸取着同样的光热、水分和养料,但却比普通玉米抗风、抗旱、抗病虫害,产量更高,质量更好。这正是李竞雄教授科研精神的体现,体现了科学家为人类造福的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 段心强(附图片)
1981年秋,李竞雄(前)在西安市郊考察玉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