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漫话火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21
第5版()
专栏:文化知识

漫话火葬
杨存田
说到火葬,人们往往认为它是从国外传入的一种葬法。其实,火葬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据《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仪渠也作义渠,地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可见先秦时代的义渠人是实行火葬的。但这还不算最早。一九四五年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出土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可知,我国的火葬可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依照教规,和尚死了是要火葬的,于是南梁僧人慧皎所撰的《高僧传》中,便有了佛教僧徒焚身的记载。后来,实行火葬的已不限于和尚,而且扩大到民间,甚至皇室成员也有实行火葬的。《新五代史》卷十七载:“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后晋王朝灭亡后,他的老婆李氏和儿子出帝都当了契丹的俘虏,被迁到建州软禁,李氏病死,出帝只好“焚其骨,穿地而葬焉”。
宋、元时期实行火葬的人更多,地域也更广泛了。据《宋史·礼志》的记载,河东(今山西地区)因“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江南水乡则此风更甚,“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僧寺”(《清波杂志》卷十二)。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记录了当时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到浙江的广大地区内实行火葬的情况。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火葬墓虽然各代均有,但以宋、辽、金、元时期为最多,遍布各省。洛阳西区出土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丰年间火葬砖墓,山西的宋、辽、金火葬墓,云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便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完全证明了古代文献记载的真实性,而且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禁止,火葬在明、清时代逐渐衰落,但从未绝迹。《明史·礼志》即有“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的记载。就是在严禁火葬的清代,高邮、苏州、松江、太仓一带也还盛行火葬(《再续高邮州志》卷八“禁火葬”条)。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儒家伦理观念,是反对火葬的。儒家向来主张厚葬,认为自己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火葬就是大逆不道。宋、元、明、清,均有禁止火葬的诏书、典章,甚至法律。
今天,我们提倡与实行火葬,是移风易俗的一项有益的措施。
(摘自《文史知识》今年第一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