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福建经济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22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福建经济调查
阮 铭
农村形势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近我和福建省委党校的同志,走了长乐、古田、建瓯、建阳、崇安、南平等县市,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商品经济和农村工业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但使农村的面貌改观,而且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发生深远的影响。
三种增长速度
1981年春福建遇到历史上罕见的“五月寒”,许多人担心农业要减产。然而我们所到之处,县县丰收,社社丰收,队队丰收。生产责任制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形成了战胜自然灾害和向农村经济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巨大力量。在福建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中,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发展速度。
一是粮食增长。建阳地区九县一市,处于闽北武夷山区,林木茂密,是祖国的“绿色金库”,同时又是福建的商品粮主要产地。1981年全地区粮食总产比前年净增1亿斤以上,增长率为4%。这里属于福建的地广人稀地带,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1.33亩,粮食平均亩产在800斤上下,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这是一种类型。沿海的长乐县,是另一种类型,每人平均耕地仅0.51亩,粮食平均亩产在1,500斤上下。我们走过的营前公社,3万人口,9千亩耕地,每人只有3分地,1979年起粮食亩产年年突破2,000斤。还有城关公社泮野大队,1979年起粮食亩产已稳定在2,500斤上下。这类社队仍在采取积极措施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但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很高的增长速度。
二是大农业增长。包括各种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多种经营在内的大农业增长速度,比粮食增长速度高得多。1981年福建整个农业总产值增长7.2%,是历史上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多种经营产值增长达10.9%。建阳地区经济作物的增长速度,茶叶20%,柑桔35%,油桐37%,瓜子47%,笋干66%,都大大超过粮食4%的增长速度,许多社队的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成倍增长。
三是农村工业增长。农村工业比大农业增长更快,尤其是沿海人口密集地区。每人只有3分地的长乐县营前公社,过去长期只抓粮食生产,集体和社员都很穷。三中全会以后,走发展农村工业的路,1979年工业产值达到424万元,比1976年增长4倍多;同年粮食亩产超过2,000斤。1980年工业产值又翻一番,达到83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8.5%,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改观
由于实行生产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过去从事单一粮食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大批转向经济作物生产、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农村工业生产,促进了农村各个产业部门的专业化分工,使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长乐县营前公社为例,全公社8,000个劳动力,农业劳动力1,500个,只占18.75%;工业劳动力5,100个,占63.75%;渔业劳动力500个,占6.25%;其他900个,占11.25%。
看来,人们对农村的传统观念和经济部门的统计资料已经不能反映今日农村的面貌。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和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多种经营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国农村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已经势不可当。第一,农村有剩余劳动力;第二,有工业原料,砂子、石头、国家收购不了的农副产品,以至骨头、木屑、稻草、甘蔗渣,都是农村工业的加工对象;第三,有资金,集体富了,社员富了,大家热心投资办厂,实现家乡的工业化;第四,有销售市场,农村工业产品价廉实惠,销售快,资金周转期短,创利高。这四条,是农村工业迅速增长的物质基础。使我们惊奇的是,这一笔可观的工业产值在经济部门的统计资料中根本找不到,它大概被统计进农业产值中去了。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集体积累的增加,使入学、就业、医疗、退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步得到合理解决,开辟了农村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协调发展的广阔前景。
新的矛盾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
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很大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
一是与城市工厂争原料的矛盾。如城市的食品厂、茶厂,由于农村的鲜果、茶叶、茉莉花等发展快,一个时期收购不了;现在农村自己办起了食品厂、茶厂,城市工厂又收购不到充足原料,使先进设备闲置起来。
二是高价套购能源。我们询问农村工业用的柴油、煤炭从哪里来?回答是派采购员从各地高价搜购来的,柴油1,000多元一吨,煤炭40多元一吨,比国家牌价高一倍。他们还反问:“能源紧张?你们看哪一家砖窑不烧得旺旺的?哪一部马达不开得踏踏的?”
三是一部分农村工业设备和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低。许多社队企业千方百计用重金聘请上海退休老师傅进行技术指导。
今日的农村,客观存在着工业建设需要的资源、资金和劳务。问题是如何最有效地发挥这个农村生产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何把这个农村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束缚这个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任其盲目发展,都将对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损害。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这个农村生产力,因势利导,使城乡工业互相促进,互相协调,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第一,积极发展城乡互利的经济联合。迄今为止主要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现有大城市已经十分拥挤,显然不可能仅仅依靠这些大城市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重视以八亿人口的农村,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正确方针,应当是积极发展城乡互利的经济联合,结束城市和广大农村的隔绝状态,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引进现代科学文明。象上海、天津、广州、福州这些大城市不应当停留在等待农村地区的原料供应来进行传统生产,而应当发挥自己的工业技术优势,面向全国原料产地,除签订合同购进一部分原料供传统生产之用以外,积极进行技术输出,联合原料产地建设比原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更加先进的新企业。资本家尚且可以离开本国到全世界建立跨国公司,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什么不可以离开本市到广大农村原料产地建立跨省企业?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城乡经济联合把自己的先进技术和名牌产品打出去,在全国生根开花?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实行城乡联合的双方经济上互利,技术上进步;而且能够大大促进现在供不应求的名牌产品迅速发展,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
第二,实现经济发展同社会、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结合。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但需要从城市输入先进技术,更根本的需要在农村生长自己的技术力量。这就需要把农村的经济发展同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一条重要的途径是以小城镇为中心综合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各种社会事业。小城镇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例如一个武夷山,就可以改变一个崇安县。崇安县有武夷山风景区,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著名的武夷岩茶,可以发展国际和国内旅游业,发展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饮食服务业,可以发展生物科学、森林科学、茶园科学,可以办旅游、外语、美术、摄影、茶业、林业等专业学校,利用当地优势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里的人民,应当出现大批旅游实业家、茶叶专家、建筑专家、森林专家、生物学家等等。师资的来源也应当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多聘请各地专家学者定期讲学,不一定非调来专任不可,这样更可以多方面吸引优秀师资前来贡献力量。
第三,城市经济文化工作者要打开眼界,到广大农村中去开辟新战场。当前农村形势的发展,将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影响。城市的经济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理论工作者都应当打开眼界,看一看农村,研究研究农村,认真考虑一下到农村去开辟新战场的问题。重工业部门,轻工业部门,食品工业部门,纺织工业部门,旅游工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各部门,都要听一听农村八亿人民的呼声。农村人民正等待城市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部门的支援。一旦现代科学文明输进中国农村的粗大血管中去,这个掌握了现代文明的伟大人力资源同伟大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就能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远大前程。
对中国农村形势的悲观估计是没有根据的。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悲观估计也是没有根据的。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人民,将在互相支援、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的亲密合作中发挥出强大的创造力,同心同德地建成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宏伟大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