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24
第5版()
专栏:

罗曼·罗兰评《阿Q正传》
罗大冈
(一)译件
1926年1月12日,罗曼·罗兰从他在瑞士侨居的寓所,维尔纳芙的奥尔珈别墅,写信给巴黎《欧罗巴》月刊的编者巴查尔什特,向后者推荐由敬隐渔译成法文的鲁迅杰作《阿Q正传》,建议在《欧罗巴》上发表。原信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朋友:
我手中有一篇不长的故事(较长的短篇小说)的稿子,是当前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写的,由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青年中国译者敬隐渔译成法语。这是乡村中的一个穷极无聊的家伙的故事。这个人一半是流浪汉,困苦潦倒,被人瞧不起,而且他确实也有使人瞧不起的地方,可是他却自得其乐,并且十分自豪(因为一个人既然扎根于生活之中,就不得不有点值得自豪的理由!)。最后,他被枪毙了,在革命时期被枪毙,不知道为什么。使他郁郁不乐的却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当人们叫他在供词下边画一个圆圈时(因为他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圈圈画不圆。这篇故事的现实主义乍一看好似平淡无奇。可是,接着你就发现其中含有辛辣的幽默。读完之后,你会很惊异地察觉,这个可悲可笑的家伙再也不离开你,你已经对他依依不舍。
你愿意读一读这篇不长的稿件吗?如果不,我只好另作处理。可是,请你还是把它发表在《欧罗巴》上罢!我预先告诉你,敬隐渔如果受到鼓励,会供给出版一部中国当代小说集或故事集的材料。我相信,巴黎的任何刊物或出版社都没有接触过当代中国文学。我再加上一句:敬隐渔的法语知识是罕见的,在他的译稿中,只有很少几个错误。
我热情地和你握手。我从阿尔科那里得悉,你为了罗曼·罗兰这个可厌的老家伙费尽力气,这使我深感不安,一个人能活到60岁,这有什么了不起吗?那么我父亲呢?再过几个月,他就90岁了!前两天,他提起一个和我年龄相同的刚刚去世的女人时,非常天真地说:“这个年轻轻的小妇人!……”我们在演《布尔格拉弗》。
你的忠实友人罗曼·罗兰
(二)诠释
1981年11月我访问法国,在巴黎拜访罗曼·罗兰夫人时,请求她在整理罗兰遗稿和文札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关于中国的材料,尤其是有关中国作家鲁迅的材料(罗曼·罗兰和鲁迅有可能通过信),当时罗兰夫人接受了我的建议。可是没有想到,我归返北京刚刚过了三个星期,就收到她从巴黎寄来的航空信。这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太言而有信,办事一丝不苟,随函寄给我两份有关中国的材料,一份是关于敬隐渔在法国因精神病住院治疗的事;另一份是罗曼·罗兰评论《阿Q正传》的信。尤其是后者,是相当难得和相当重要的材料,它可能正好解决我国研究鲁迅的专家们希望澄清的问题,那就是罗曼·罗兰在什么地方评论过《阿Q正传》?怎样评论?
如上文所述,这封关于《阿Q正传》的信是罗曼·罗兰写给巴查尔什特的。罗兰夫人在她写给我的信中明确地说:“雷洪·巴查尔什特那时在《欧罗巴》编辑工作”。罗曼·罗兰信中说:“我从阿尔科那里得悉,你为了罗曼·罗兰这个可厌的老家伙费尽力气……”这是指1926年1月号的《欧罗巴》为了庆贺罗兰60岁寿辰而给他出了一个专号,因为罗兰出生于1866年1月29日。正因为巴查尔什特是《欧罗巴》的编辑,而且很可能是主编,所以他为了《欧罗巴》出罗曼·罗兰专号而大费力气。也正因为他是《欧罗巴》主编,所以罗兰建议在该刊发表敬隐渔译的《阿Q正传》,有必要直接写信给巴查尔什特而不是写给别人。《欧罗巴》月刊后来确实发表了敬隐渔译的《阿Q正传》,这一点是肯定的。至于巴查尔什特究竟是不是当时《欧罗巴》的主编,《欧罗巴》在哪一年哪一期上刊登《阿Q正传》,有待进一步考查。其实也不难查核,只要翻阅一下1926年的《欧罗巴》就行,那是第一手材料,比有的同志提出苏联材料如何如何,应当说是更可靠些。我已写信托人到巴黎去查1926年的《欧罗巴》,如有结果,当另行奉告读者。
勒内·阿尔科是法国记者兼作家,比罗曼·罗兰年轻14岁,是罗兰的亲密朋友,他常常去罗兰家作客。所谓“罗曼·罗兰这个可厌的老家伙”,是罗兰面对他的亲密友人们自谦自嘲之辞。
罗曼·罗兰的父亲埃弥尔·罗兰卒于1931年6月,时年94岁。
由于上文介绍的材料是罗曼·罗兰原信(根据罗兰夫人的打字抄件)一字不差的全文汉译,信中最末一句话:“我们在演《布尔格拉弗》”需加说明。按《布尔格拉弗》是雨果的剧本,1843年初次上演。“布尔格拉弗”一词本为古代日耳曼贵族称号,剧本着重写古代来茵河地区贵族的暴虐和人民的反抗,与罗曼·罗兰这封信的主要内容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