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盛况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26
第8版()
专栏:

盛况的变迁
黄裳
前些天走过淮海中路旧书店,看见门前摆着一只小桌子,他们正在廉价推销过时的“热门书”——《尼罗河上的惨案》。书是全新的,照定价打了大约一个二折,还贴着大字的广告,但好象也没有谁去买。我看了这情形又记起没有好久以前人们争购此书的“盛况”,着实有些感慨,同时也不免暗暗高兴。我想,人民群众的鉴别力真是不可低估的。评论家、漫画家……发表了那许多议论,对目前出版界的某些不正常现象提出批评,收效依旧甚微。可是一旦读者站出来表了态,问题可就真的要解决了。新华书店发行部门是讲究经济规律的,又非常注意出版、销售周期。没有人买的东西,他们大约是不肯大量订货的。在这里,我们看到,有时候群众的意见比评论家的话要有效得多。
就在前两天,朋友通知,《陈垣史学论著选》出版了,要我赶紧到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去买。第二天一早就跑了去,结果还是没有买到。打听下来,知道这书总共只进了五本,一下子就“抢”光了。这是不免有些令人失望的。不过同时又发现书店里新辟了一个文史哲书刊的门市部,万头攒动,盛况空前。挤在柜台前买书的全都是青年人,象我这样上了几岁年纪的挨挤不上,只能站在后面张望。许多人在“抢购”些什么书呢?原来是商务印书馆最近重印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什么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爱弥儿》……他们一大叠一大叠地买,那如饥似渴的情形,使我吃惊。这都是些怎样的青年呢?没有也不好去打听,可能是大学里的学生,研究机关的工作者……但也完全不敢断定,事实绝不如此单纯。
对我说来,这都是“新闻”、“新鲜事物”,至少它可以说明,在这一角落,读书这一角落,社会风气、青年动向,都开始起了值得重视、那怕还是微小的变化。扎实的寻求知识的热情已经逐渐代替了追求刺激的畸形的好奇心。……我不想据此就作出怎样的估计,但我相信,这确是一种好的动向,使我得到了非常的愉快与鼓舞。
“文史哲书刊门市部”的同志还告诉我,他们保证我能得到一本陈垣的书。他们接手经管这方面的业务以后,象这类书就不会只订购5本、10本了。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他说,过去有些同志认为,这种书是只有老头子才会买的。我想,上海有1,000万人口,其中到底有多少“老头子”,“老头子”当中想读陈垣的书的人是否只有5个或10个;不是“老头子”的是否一律不想看,这许多似乎也都是有趣的,值得调查研究一番的小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