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让更多的聋(哑)人“聋而不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02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让更多的聋(哑)人“聋而不哑”
邓元诚 唐惠德
一般人常把聋(哑)人叫做“哑巴”,这是一种颠倒因果的称呼。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发音讲话器官没有毛病,只是因为在他们学会说话之前,失去正常听力,从此再也听不到说话声音,没有学话机会,成了“哑”人。全世界大约有聋(哑)人七千万,我国据1958年普查统计,估算为三百万左右,目前平原及城市地区发生率通常为1—2‰,而山区的某些村庄甚至高达全人口的5—10%。
现今各发达国家普遍对聋(哑)人采取“聋健合一”方针,尽可能让他们广泛参与健全人的社交活动,锻炼他们的会话能力,这在许多国家已取得惊人效果。如1978年夏,欧洲聋人联合访华团来北京,成员中不少的聋(哑)老工人,配戴耳背式助听器或盒式助听器,结合“看话”(一种通过眼睛观察讲话人口唇运动进行交谈的技巧),不仅能用自己的母语(如英语)对话,还可用外语(如德语、法语)交谈,如果事先不知道他们都是聋(哑)人的话,你很可能以为他们是健全人呢。在这些国家的大学、中学和小学里,许多聋人和健全人一起就读。最近我国一个耳科专家小组参观了有60多年历史的东京聋话学校,看到他们为两三岁、甚至小到半岁的聋童施行听觉、语言的特殊教育。这些聋童经过二、三年乃至四、五年后就转入普通中小学,戴上助听器听课,他们的对话有意想不到的进步,最近考进大学的超过20人,十余年来从大学毕业的聋学生已有48人。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任何企图通过纯粹医药手段或寄希望于针灸、疫苗来解救神经性耳聋所致的聋哑,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要想使今后我国每年新生的成千上万的聋童,最终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和健全人处于完全平等地位,非走科学的道路不可。我们建议:
1、努力开展听力学和言语障碍矫治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研究课题。有条件的医疗科研单位,要尽力查清有听觉障碍的婴幼儿真实听力,只要估测他保留90分贝(国外高达105—110分贝)的残余听力,就应在两岁之前(愈早愈好)配用宽频带、大功率助听器,及早使他接触声音刺激,持之以恒,经过几年或十几年,必然会收到“能听会讲”、“聋而不哑”的奇效。
2、迅速发展助听器工业。据统计,我国的助听器年需要量约为人口总数的0.5~1%。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的延长,老人逐年增多,其需要量还要加大。1981年我国助听器年产量仅约四万个,远远不能满足耳聋患者的需要。至于为严重聋童所需的大功率听觉训练器及各种现代化的视听语言训练器,至今国内尚未生产,而这些现代器具对于有效地帮助聋童发展说话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应该早日安排研制。
3、尽快在各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有计划地建立听觉言语康复中心。其中以耳科、听力学、语言矫治专家为主,同时吸收儿科、精神神经科、缺陷心理、特殊教育以及电子工程学、声学和语音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发展这项边缘科学,为一切听力障碍患者和重度聋童提供咨询、诊断、矫治等服务工作。
4、为实现上述三项目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怀聋人,迅速开始在医疗、教育、科技和聋人福利等领域内,培训专门人才。只要我们切实执行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的政策,加上大批训练有素的解决言语通信障碍专家队伍的形成,深信一二十年后,90%以上的新生聋(哑)儿童都是能说会道的聋而不哑的人,千百年来被人视为哑巴的残废人,定将为祖国四化做出更大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