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女功臣李兰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21
第5版()
专栏:

  女功臣李兰贞
淮海战役中,闻名全国的支援前线特等功臣李兰贞,在伟大的导沂工程中,被评为一等功臣。现在又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的代表。
在一九四○年,苏北民主政府建立后,李兰贞担任小组长,她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送军粮、做军鞋,每次都不落后。她更积极的参加减租及土地改革运动。一九四七年六月,李兰贞被选为村长。九月,我主力部队打淮阴县五里庄的敌据点,需要担架。她自动报名去抬担架,并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她虽然是妇女,但乡里拦不住她,只得让她去了。到了前线,无论是抢救伤员或送弹药,都比别人能干、负责。这次战斗结束,她被评为后勤模范。从此以后,部队打涟城、宿迁、渔沟等据点时,她都参加了战争勤务。因她能吃苦,爱护伤员,爱护弹药,评功时又被评为模范。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淮海战役开始了。各地青壮年纷纷涌上前线,支援部队作战。这时,李兰贞领了本村五付担架,也随大军转战于淮海战场。部队为避免敌机轰炸,大部是夜间行动。天气冷,还要爬山过河,但经过十天时间,走了四百多里的路,终于过了津浦路,到达前线。
在前方,转移伤员时,每夜要抬着走四、五十里。李兰贞的这付担架,三个青年换着抬一头;这一头始终是她一个人抬,不要人换。行军中,为了照顾伤员,她抬起或放下时,总是轻轻的,遇到路不好走,更是小心翼翼。她还常常问伤员渴不渴、饿不饿,渴了就烧茶,饿了就弄饭。夜间寒冷了,她就把自己的被子给伤员盖上。李兰贞爱护伤员无微不至,伤员常因此感动得流泪。每次半夜行动,她总是早早起来把饭弄好,再去喊人起来吃。临走时,把锅刷干净,地扫干净,给房东担了水,把东西交待清楚才走。如果有一点闲工夫,她就替民工们补衣服补鞋子。此外她还常对民工进行教育,巩固了民工队。一天,一个小组长孙维立想开小差,她就劝他说:“维立哥,你这男子汉还想开小差,当真不如我吗?!”孙维立被她这一说,真不开小差了。
淮海战役结束时,在专区评功会上,李兰贞被评为支援前线的特等功臣。
一九四九年八月,李兰贞又被选为该乡乡妇会长。十一月导沂工程开始,她自动组织一个妇女班(九人)参加导沂。自己出钱买了两个土簸箕,还帮其他人解决工具困难。上工去,大家在路上没有草烧,自己拿钱买草烧;歇下来,她就去拾草。到工段后,李兰贞搭棚支灶都比旁人快。开工以后,她更是起早睡晚的干;泥塘有水,情愿自己下去,不去叫别人去。工程进行的日子,天常下雨,结束时大部分人未落到粮食回家,可是李兰贞领导的妇女班,每人还落十四斤粮回家;工程又做得合乎标准。在导沂司令部召开评功会时,她被评为一等治水功臣。
今春的导沂工程中,李兰贞又被评上了模范。
李兰贞,原是苏北灌云龙苴区人,家中只有五亩田。她十岁就挑菜拾草,十六岁跟父母到淮阴县张集拾山芋,十八岁和张集刘文友结婚。刘文友本来没有一亩田,全凭拉黄包车吃饭。自她去后,经过多年的勤劳生产,省吃俭用,买了十多亩田。当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后,她家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在有人说她功劳大时,她总是笑嘻嘻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本事,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好。”这次被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的代表,她更欢喜地说:“我这次能够去见毛主席,真叫我又欢喜又感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