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闪光的铺路石子——记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无名英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07
第3版()
专栏:

闪光的铺路石子
——记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无名英雄
人们把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工作,比为建造一座雄伟的金字塔。三叶草形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犹如一朵傲放在塔尖的雪莲。在这项历时十三年的工作中,十几位参加最后整分子合成的科研人员,自然应该受到称颂;而许多为合成核酸制备连接霉、核苷酸单体和小片段以及做后勤工作的研究人员和工人,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更加值得钦佩。
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老黄牛”王应魁的事迹。王应魁工程师今年五十岁。他在这项重大课题中的任务是提供核苷核单体和小片段。这是众多的基础工作之一,量大重复多,经常接触有毒的溶液和试剂,还要适应大片段合成时经常变化的需要。王应魁有一股犟劲,不管多么困难,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每次小片段的合成需要连续工作十几小时,甚至一个星期,有时三个小片段要同时提供。王应魁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保证质量,他吃、住在实验室,有段时间还把一个孩子带在身边。给王应魁当助手的管丽臻,不但掌握了实验的技术,而且摸透了王应魁的脾气。她知道老王的嘴是冷的,心是热的。不等老王言语,她总是为下一步实验做好准备工作。大家说,“老黄牛”的成绩,也包含了小管的功劳。
有一位四十岁的女同志,在人工合成核酸中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十二年中,她一直做核苷酸单体保护的研究。如果把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比做一列有76节车厢的火车,她的工作就是对一节一节车厢进行装配和检查。在漫长的岁月中,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单体保护,工作是那么认真、细致。她整理出来的数据经得起检查,她提出的实验部署和方法,几经反复,也不会出现偏差。这位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默默无闻地献给核酸研究的女同志,叫邹碧燕,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1965年天津南开大学的毕业生。
无独有偶。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也有一位1965年北京大学毕业的欧进国。他服从需要,放下手中的分析工作,去搞D E A E纤维素的制备。纤维素是核苷酸单体和小片段分离、纯化常用的一种载体,也就是为单体清除杂质的一种工具。欧进国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而看轻这个比较简单的工作。他把一堆堆植物纤维投入容器,加上碱液,用手搅拌、揉合,用水冲洗中和,经过反复筛选得出洁白的纤维素。有人说,欧进国的工作象食堂炊事员揉面。其实,这比揉面更加辛苦,不断搅拌的纤维碱性大,象胶水一样粘稠;中和用的水也不是普通的自来水,而是大瓶大瓶的蒸馏水,一瓶就有100斤重,需要亲自去搬。他用汗水换来的D E A E纤维素某些指标达到了国外先进产品的水平。
人工合成核酸离不开干冰、蒸馏水和各种药品。这些材料的供应是否及时,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一些研究所的后勤部门提出“面向科研,热心服务”的口号,千方百计地把材料及时供给各个实验室。许多科研人员对记者说:“你们千万别忘了表扬后勤部门的同志,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不能取得今天的胜利。”
细胞所和生化所的两位“三轮车工人”的事迹是很感动人的。
细胞所的王绍鼎是1949年参加接管上海市的老公安战士。有一段时间,他负责提货工作。他看到研究人员在为合成核酸日夜奋战,就对他们说:“你们动脑动嘴,我来动腿,需要什么,尽管说。”他蹬着三轮车赶在科研人员上班前把干冰运到所里,再去运蒸馏水和药品,一天要运好几趟。从清晨到晚上,他大部分时间是蹬着三轮车在马路上奔波。
生化所的郭长顺,年龄不到五十岁,已蹬了二十六年三轮车。人工合成核酸开始后,他又全心全意为这项重大研究课题服务: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去提货,科研人员进实验室就能从他那里领到干冰和蒸馏水。他和王绍鼎一样,即使节假日也从不休息。郭长顺被评为生化所的先进工作者后,自豪地说:“我这颗小螺丝钉也能发挥一点作用哩!”
在细胞所、生化所、有机所,象王绍鼎、郭长顺这样的“螺丝钉”是很多很多的。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科研工作,但是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科研勇士们攀登科学高峰铺设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本报通讯员 朱克华 本报记者 肖关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