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拉萨河畔的绿洲——记藏族共产党员次仁群培的营林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09
第3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拉萨河畔的绿洲
——记藏族共产党员次仁群培的营林事迹
走进西藏堆龙德庆县桑达公社的境地,宛如进入清新的园林,公路旁、地埂上、溪沟边全是纵横交错的绿色长龙;星罗棋布的小林卡,掩映着一幢幢藏式房院;村西北的拉萨河畔,横着33排、3公里长的绿色防沙林带。人们称这儿是“拉萨河畔的绿洲”。公社管委会主任阿旺磨龙对记者说,目前全社每户平均有树2,466株,人均519株。这样树木葱茏、景致优美的地方,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还是一个黄沙坝呢?那时每到冬春季节,狂风呼啸,黄沙飞扬,全社1,577亩耕地,有1,100多亩遭受风沙袭击。提起今日的桑达绿洲,人们情不自禁地赞扬共产党员次仁群培植树造林的动人事迹。
奴隶出身的共产党员次仁群培,曾经是桑达公社党支部书记。那时,他怀着满腔革命热情,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可是,每年辛勤种下的庄稼,大都被风沙吞噬了,所获无几。次仁群培看到,改变桑达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植树造林、锁风镇沙着手。他在1964年就开始摸索植树的规律。起初,在自己的院子里试种,活了。接着到野外筑墙围地,成片植树,也活了。1972年,次仁群培动员群众在耕地边的沙滩上营造防沙林带。许多人怀疑地问他:“我们几辈人,谁见过这沙石窝里长树?连草都不长哩,还长什么树?”次仁群培想,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亲手干。他决心当一位植树造林员。1973年,他向区委申请辞去支部书记职务,好把全部精力投在造林事业上。他的请求得到县委和区委的批准,并在多方面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和实际帮助。
这一年,次仁群培带上4名育苗植树员,发动群众在沙滩上种下3万多株树苗。他们精心管理,一年后,成活率达90%以上。一大片小杨树、小柳树在沙滩上茁壮成长。社员们大开眼界,植树造林的热情高涨起来了。经过几年辛勤劳动,在沙石滩上,逐步出现了民兵林卡、青年林卡、妇女林卡;白杨、垂柳、新疆杨等树种,一大片,一大片地生长起来,相互连接,形成一道防风堵沙的绿色屏障。
“植树容易,育树难啊!”这是次仁群培的实践经验。要在这沙滩上养活一株树苗,必须每隔半月浇灌一次水,坚持整整一个年头。开初几年,他们全用肩挑水浇灌。两三公里长的路旁树,浇一遍水要往返跑几百里路,压得肩膀都是又红又肿。冬天树苗最易干死,次仁群培和同志们迎着凛冽的寒风,破冰取水,浸灌树苗。春天林木和耕地争水,他们就在晚上浇灌,每浇完一遍要熬上四、五个通宵。
桑达育起树林,沙滩大变样,绿草覆盖的沙地,逐步土壤化;各户社员烧柴问题基本解决,多数人家住上了新房,每年粮食单产也在不断上升。桑达人民还享受着绿洲带来的自然美:冬天气候转暖,夏日空气清新,从未见过的斑鸠、布谷鸟、野鸡……纷纷到此落户。本报记者 黄廷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