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皓首雄心——记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朱物华、周志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09
第4版()
专栏:

皓首雄心
——记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朱物华、周志宏
本报记者 穆扬 本报通讯员 许伟
有人赞美青年,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理想的火花;有人称颂中年,人到中年,脚踏实地的苦干。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却是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因为他们象青年人一样富有理想,如中年人一样肩挑重担……
198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朱物华、周志宏两位教授主动辞去了校长和副校长职务,让年轻的同志接任。当时,朱物华七十八岁;周志宏八十四岁。到了这把年纪,照理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了。
最近,在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一次会议上,我们遇见了朱物华教授,问起他离职后的情况,他却说,自己并没有离职,还在教书。朱物华从二十多岁起就教书,当了校长也教书,现在不仅教书,任务还很繁重。他辞去校长职务后,先后带了七个研究生;为研究生开设了两门课程,一个星期要上四堂课;还具体负责几项规模不小的工程实验。即使一个鼎盛之年的中年教师,要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已属不易,何况是八十岁的老人!
“我这把年纪何尝不想轻松一下?搞了这么多年的科研,肚里总会装一些东西,不能带着它们进棺材,要留给青年人呀。趁现在还能动,赶紧为国家多培养几个人才,这也是我这个作了一辈子教书匠的最后愿望。”朱物华这样对我们说。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为国家培养人才。
他的学生告诉我们这么几件事:
有人听说朱老要为研究生开设“声成像”课,就劝他作罢,因为声成像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朱老对电子声学虽然造诣很深,但要开设这门课,也得学习许多新的知识。朱物华认为,声成像研究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关系密切,国家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坚持开了这门课。没有现成的讲义,他参阅、研究了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技术资料,编写了教材。他几乎天天到图书馆去翻阅资料,一些刚进口的书籍杂志还来不及编号,就先借来看了,目的是为了把国外声成像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朱物华作为一位社会知名人士,担负了繁忙的社会工作,但他从不因为忙而缺一堂课。有一次他接到会议通知,开会时间正好是他上课时间,他就把课改在下午。那天下午医院已约好朱物华去检查身体,但他把检查之事取消了,按时到校给研究生上了课。
如果说朱物华晚年念念不忘的是教书,那周志宏晚年最关心的是炼钢。周志宏当年在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工学院学习有了成就时,一家著名的钢铁公司以优厚待遇挽留他工作。但他认为,匹兹堡钢厂的冶炼炉里炼不出中国的钢铁。他毅然返回祖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钢铁工业。六十年代初,周志宏和同志们从国外成功地引进了纯氧顶吹炼钢法,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作出了贡献。
周志宏虽然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但他十分关心我国钢铁工业的建设。去年2月,国务院在宝钢召开现场论证会,专门讨论宝钢第一期工程是否继续进行的问题。周志宏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尽管当时他正卧病在床,还特地从市区赶到宝山参加了会议。会上,他以宝钢副首席顾问身份,发表了颇有分量的意见。
周志宏告诉我们,那次论证会前,他先从有关同志那儿详尽了解了宝钢的实际情况,后又查阅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大中型钢厂建设的档案资料,经过反复地权衡、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了一个宝钢近期工程建设的意见。
周志宏的同事对我们说,周老面对复杂的情况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选择的科研课题,既看到了我国生产的实际需要,又着眼于今后几年、十几年钢铁工业发展的方向。现在,他正把全部精力放在顶底合吹炼钢的实验上。
顶底合吹炼钢法是国外近几年的新技术,它能显著提高钢的质量,增加钢的品种,降低能源消耗。为了让顶底合吹技术在我国尽快发展起来,周志宏在几年前就再三要求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惜,未被有关部门采纳。直到1980年,经过他多次力争,总算成立了一个由他负责的实验小组。辞去副校长职务之后,他就集中精力进行这项实验。有些实验不能亲手操作,就不惜时间,从浩如烟海的国外文献资料中,精心搜集了100多篇文章汇编成册,供实验小组的同志参考使用,并在国内交流。每逢实验进入重要阶段,周志宏总要亲临现场察看。有一次,实验小组的同志正在作底墙耐温实验,炉前的高温烤得大家汗水直流。这时,有人递来了毛巾,大家一看是周老,他已在一旁看了一个多小时了。
周志宏的言传身教,使实验小组的同志受到很大鼓舞。目前,他们已初步将顶底合吹技术推广到生产炉上使用,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当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时刻,周志宏又煞费苦心地考虑改进顶底合吹的某些缺陷,以便能尽快地在我国各钢铁厂全面推广的问题了。他就是这么一位不知劳累、永不满足的老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