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东风”的路——记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引进技术发展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0
第2版()
专栏:

“东风”的路
——记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引进技术发展生产
1970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试制出第一批9英寸昆仑牌黑白电视机,经过八年,只生产了4万多台;因为质量低劣,昆仑牌电视机在市场上逐渐销声匿迹。
又过了三年,一种崭新的昆仑牌B3110型12英寸黑白电视机出世了。去年10月,它荣获全国电视机质量评比第二名。这种昆仑牌电视机顿时成了畅销货。人们不禁要问:从“旧昆仑”到“新昆仑”,他们走的是条什么路?
1979年初,东风电视机厂产品积压,不少人为工厂的前途发愁。新任厂长黄宗汉,心情和有些人不一样,他对大家说:“别光看不利的一面。咱厂已盖起生产大楼,两千职工,技术人员占10%,这就是我们实现企业现代化,让‘昆仑牌’重放光彩的基础。”
那一年,黄宗汉向上级部门提交一个总额为1,200万美元的技术、设备引进方案被退了回来。黄宗汉没有灰心。他冷静下来思索着:“不花国家的钱,能不能引进技术?”他迷上了这个念头,四处寻觅门路。
有位领导同志关心东风电视机厂的命运,给黄宗汉出主意:国家正从国外进口一批电视机,每台约55美元。如果你能找到国外一家厂商,让他按50美元的进价向你厂进口电视机散件,再由你厂加工组装,这样你们就能从每台电视机上收入5美元的工缴费。这样,既可不要国家的钱,又可引进技术。黄宗汉顺着这条路闯过去,终于按预定的条件和国外厂商谈成了交易。
以后黄宗汉和技术人员一起迈出了三步:
第一步,选最新技术,既学又改。东风电视机厂的技术人员搜集了国外同类十几种产品资料,反复比较分析,最后确定引进一种具有八十年代水平的机型和器件。仅此还不够。当外国厂家将电视机组装资料送来后,东风电视机厂的技术人员又进行分析研究,不但从中学习人家先进的设计思想、组装工艺,还从中发现其不足,加以改进,使组装后的电视机灵敏度提高了。
第二步,既抓有形技术,更抓无形技术。根据合同,东风电视机厂通过散件加工将能获得25万美元的加工费。这个厂预支了17万美元,从外国厂家引进了关键设备和工装工具,对本厂一条低效生产线和中心控制室进行技术改造。新生产线投入使用,产量猛增5倍,达到每45秒钟就能出一台电视机。三个月后,新生产线收回全部投资,开始盈利。
这时候,黄宗汉提了一个问题:“相同的技术、设备条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启发大家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去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是无形的技术,比有形的技术更有价值,掌握它同样是一种引进。有一段时间,副厂长高峰倩和一些技术人员几乎吃住都在厂里,白天忙一天,晚上还要在一起座谈、搞总结,就是为了抓住这个“无形”。现在,东风电视机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已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之配套。比如全线124个工位上,都规定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8种生产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不断地向中心控制室传递各种质量信息。这一整套质量管理方法,使东风电视机厂的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第三步,实现产品国产化,标准就高不就低。东风电视机厂对引进电视机中的327个零器件一一做了精密测试,向国内50多家元器件厂揭示了一个秘密:引进电视机中的每一个部件的实际质量,都高于它们的公布标准。于是这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国产化的产品质量标准,是应达到人家的实际标准呢,还是达到人家的公布标准就行了?最初,大家拿不定主意。北京电视机元件六厂的技术人员敢先试试。他们和东风电视机厂的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研制出声表面波滤波器,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实际水平。东风电视机厂还集中了他们最强的技术力量与各个元器件厂协作,在短短二年内连克数关,促使昆仑B3110型电视机提前诞生。这种电视机的327个元器件中有209个是国内重新设计、生产的,37项质量指标中有20项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实际水平。
这就是“东风”的路。这条路要伸向哪里?黄宗汉告诉记者:不久前,第二批出口的昆仑B3110型电视机已经交货了——“东风”的路,已伸向国门之外。本报记者 张平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