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隐贤镇里无隐“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0
第2版()
专栏:

隐贤镇里无隐“闲”
大道通衢上的城镇,好办工业、商业,安排劳动就业门路较多。偏僻落后的乡村集镇能否解决就业问题呢?安徽省寿县隐贤镇的经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隐贤镇位于寿县边境,是个只有3,000多人口的小镇。据传说,唐朝有位大贤士董邵南(韩愈的朋友),仕途不得意,曾退隐在这里。贤人从此成了“闲人”,隐贤就成了隐“闲”。可是如今,这个镇把三年来新增的劳力508人全部安排了工作,22名能干些活的残废人也就业了,人们称隐贤镇里无隐“闲”。
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原料,兴办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加工工业,是隐贤镇解决劳动就业的一个重要门路。镇上发动每家商店借出一袋食糖,由两名老师傅带着一群知识青年,办起了食品厂,生产花生糖、芝麻糖等。1980年一次就有3万斤花生糖销往上海。镇上居民过去有制鞭炮的传统。“七十二道,点火放炮”。这制炮工序繁多,是一种劳动密集行业。过去由于安全关难过,发展不起来。后来,镇党委精心组织,采取安全生产方法,让某些生产环节由专业人员担任,把“赶筒”等项工作放到各家各户去做。这样,全镇有80多人从事专业生产,另有180多户、280多辅助劳力也有事可干,每个辅助劳力一月可增收20至25元。同时,镇上还鼓励某些有专长的知青自谋职业,或摆摊设点,或下乡服务。此外,他们还走大厂带小厂“滚雪球”的路子,食品厂带起冰棒厂和酱品厂。就业路子越走越宽,财源也越来越多。去年新增产值95万元,新增营业额116万元,向国家上缴税利16万元。本报通讯员 汪强 本报记者 孙旭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