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简谈茅盾晚年的诗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1
第5版()
专栏:

简谈茅盾晚年的诗词
林焕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茅盾被迫搁笔。1977年夏,他送过一张小照给我,是手持拐杖,在天安门前照的,照片很瘦弱。他在信里说,你看了我这张照片,可见我已如何的老态龙钟了。由此也足见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和心境了。尽管如此,他在心中的革命烈火还是在燃烧的。茅盾生平很少写旧诗词,他的《茅盾诗词》(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诗词104首,解放前所写的仅15首,“文化大革命”之前写的40首,其余都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写的,占全诗集的差不多一半。
茅盾对旧诗词格律是很熟悉的,但是他很少写律诗,写词也只用几个词牌。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那种爱国忧民的革命烈火,不能用别的形式写出来,就只有用诗词这种甚为含蓄的形式来写了。
1973年夏作《读〈稼轩集〉》有云:“浮沉湖海词千首,老去牢骚岂偶然。……扰扰鱼虾豪杰尽,放翁同甫共婵娟。”这里写的虽然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和爱国诗人陆游,岂非亦是自况?但是茅盾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者,他虽感慨万端,但决不悲观。1974年10月28日写《菩萨蛮·奉答圣陶尊兄》结尾说:“云散日当空,山川一脉红”。乌云毕竟是暂时的,灿烂的太阳终归要普照大地的。革命的坚定性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
在“文化大革命”形势最险恶的时候,1974年冬,他写的《读〈临川集〉》有云:“万般阻力如山岳,公自夷然终个屈。天下哗传拗相公,相公十载心力竭。”当时万恶的“四人帮”发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实质上是借古讽今,攻击总理。茅盾在这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写的是王安石,难道只是写王安石?明眼人一看就会领悟作者意之所指。既写《读〈稼轩集〉》于前,又写《读〈临川集〉》于后,这岂是徒然的感慨吗?
1976年1月,他含泪写《敬爱的周总理挽词》:“万众号咷哲人萎,竞传举世颂功勋。灵前恸极神思乱,挥泪难成哀挽文。”“衣冠剑佩今何在?伟绩丰功万古存。锦绣江山添异采,骨灰撒处见忠魂。”这是歌颂和哀挽周总理的最好的诗词之一。读了这首挽词,再看上引的《读〈临川集〉》,其意义便一目了然。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一倒,他立即写《粉碎反党集团“四人帮”》,大声欢呼:“霎时喜讯传全国,兆民歌颂党中央。长安街上喧锣鼓,欢呼日月又重光!”这种欣喜雀跃,情不自禁的思想感情,象山洪暴发一样倾泻出来。
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把古今中外一切文学作品都视为“封、资、修”,全盘否定。打倒“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茅盾虽已少写评论文章,但他偶有用旧诗词来表现关于文艺的方针政策的见解。例如,1979年9月,他赠我一张条幅,写的是他8月所作的《西江月》,全词如下:
形象思维谁好
典型塑造孰优
黄钟瓦釜待搜求
不宜强分先后
泰岱兼容杯土
海洋不择细流
而今借鉴不避修
安得划牢自囿
我觉得,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遵循的政策。而且在党的领导下,文艺界也正是逐步这样做了。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忙于国务活动,搁下了创作的巨笔,使他的长篇小说未能完成,是一件憾事,值得深思,那么,在晚年,他写了好多首诗词,反映了这个时代,却是难能可贵的珍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