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十七年坚持造林 改人工搬沙为生物固沙 临泽县沙害减轻农业增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3
第2版()
专栏:

十七年坚持造林 改人工搬沙为生物固沙
临泽县沙害减轻农业增产
本报讯 记者郗永年报道:甘肃省临泽县大规模栽树治沙十七年,目前造林保存面积已达18.7万多亩,减轻了风沙威胁。
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每年八级以上大风平均15次,吹得风沙线不断向绿洲进逼,绿洲内部的沙丘任意滚动,解放前夕粮食亩产只有134斤。土改至合作化时期,全县造林7万多亩,粮食亩产上升到323斤。从这里人们悟出了“靠树治沙”的道理,从1965年以来,栽树治沙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从栽树得到好处的先是农业。绿洲内部6,500多个沙丘,全部封闭治理,实现了田林路渠四配套,18万亩粮田变成稳产高产田。生态环境的变化改善了小气候,无霜期由解放初期的114天增加到168天,冬春风沙和夏季“干热风”显著减少。去年河西走廊遭到多年少见的风沙灾害,但是这个县因树木保护减轻了灾情,粮食亩产仍达700多斤。
栽树还在经济上给人们带来直接好处。全县现有树木,每年能提供木材6,000立方米、燃料800万斤、饲草380万斤,使全县40%的社员解决了燃料问题,60%的公社木材自给有余。近几年农民盖房9万多间,没有向国家和外县买过木头。北部风沙线上的五里墩大队,种树前地荒人穷,如今“每人二亩林,花钱不求人”,80%的社员盖了新房,装了电灯;大队用林业收入还添置了14台拖拉机和一部汽车。
临泽县造林治沙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领导重视。1965年至今的三任县委书记,都重视林业建设。前两任亲自下队抓点,解决了苗木供应、技术指导、人员组织等问题。现任县委书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各社队落实林业政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二是普遍建立林场,有一支造林骨干力量。全县所有大队和半数公社都建立了林场,867名专业人员,管理着全县95%的集体林木,经营育苗地2,200多亩,1975年以来,全县造林所需苗木自给有余。三是开展科学种树。临泽县干部群众和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张掖地区林科所和临泽县林业站的科技人员一起,大力开展科学种树,收到显著效果。他们改人工搬沙为生物固沙,三年内治理了绿洲内部的所有沙丘,改造沙地2,600多亩。他们还引进适于当地条件、速生抗病的树种100多种,加快了绿化进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