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纺织模范常永芬和她的技术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22
第5版()
专栏:

  纺织模范常永芬和她的技术学校
常永芬是辽东省营柞蚕公司织绸二厂的女工,今年二十岁,是新纪录创造者,是模范的青年团员,是光荣的共产党员。她有过七年的工龄,从私人工厂来到公营工厂以后,生产上更加起劲了。她时常记得自己从十三岁起当学徒的时候,每天饿着肚子还得去干活的苦处,她也时常记得自己是个青年团员。刚到织绸二厂的时候,正赶上厂子里开展新纪录运动,她就开动了脑筋,努力练习捻头,下决心创造新纪录。在去年十一月十日,她创造了用一点四十九分钟捻三○○号规格绸子的二七六○经线头子的新纪录,节省工时两点十分;每月能节省一百二十九小时,可织六百五十七码绸子。当时厂子里的定额是四点十八分,工友们都用接头的办法,最快的是三点半,一般的是五、六个钟头。常永芬在厂子里的发奖大会上,曾对大家说:“我们应该向毛主席保证,我们要保持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拿出我们所有的力量,多想新办法,创造更多更好的新纪录。我把捻头的技术教给大家,我们提高质量和产量,努力完成全厂全年的生产任务!”大家立即响应常永芬的号召,学习她的技术,争取完成并超过生产任务。
在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她们第一次订立了师徒合同,常永芬是老师,有六名学员(女工友五名、男工友一名)。当时团的支部领导上对技术学习应由行政领导的思想不够明确,因此在技术学习当中就碰到了一些困难,就拿钉学捻头用的架子来说,团支部书记跑来跑去,忙的满头大汗,也没有解决问题,工会主任问他:“钉架子干什么?”他说:“学捻头!”工会主任就说:“你做的这个架子打耗子都不死,风一刮都能刮跑!”由于架子不顶用,也没有很好的学起来。这样,就使师徒合同在初期所起的作用不大。
省企业局领导上在一个座谈会上批评了柞蚕公司的行政和工会,不努力推广新操作方法。柞蚕公司的领导上开始重视了这个问题,召开了常永芬小组座谈会,研究学习捻头的办法。
常永芬教大家学技术非常诚恳耐心。如刘金宸捻的最慢,常永芬就在一旁细心的指导,发现他比别人多费一道手续,就立即纠正过来。常永芬拿自己教技术的高度热情来鼓励大家,使大家学习技术的信心提高。因为车间架子不够,大家需要以换工互助的办法进行学习。有的工友因织绸技术水平低,和别人变工时常把甲等绸子织成乙等或丙等,有的因换工时把自己的绸子织坏了,就闹情绪,有的哭着说:“再也不换了,给她捻头虽然我练习了技术,可也给他节省了时间,看她把绸子织成这个样子!怎么办!”常永芬对这样的学员经常进行耐心的教育。大部分学员情愿因此少得工资也坚持了技术学习。行政和工会对织绸间的工友也进行了教育,并正式宣布:“无论谁在换工的时候都要注意质量,谁织坏谁负责任!”这样一来,工友们学习技术的劲头更大了。
在“三八”节那天举行第一次测验,王世荣、阎淑云、曲堃坤都超过了合同上规定的条件;其他三名工友在合同到期举行测验时,也达到合同上规定的条件。常永芬在教的过程里,自己的技术也提高了一步,捻一个五○三绺,只用一点二十九分就可以了。常永芬在教徒弟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她却谦虚的说:“这主要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单靠耐心教,但他不虚心学也白费呀!”
在第一期师徒合同结束时,开了个座谈会,总结了这一阶段技术学习的经验。为了满足更多青年工友学习捻头技术的要求,就在四月十八日签订了第二期师徒合同,有五十六名工友(男工友二十三名、女工友二十三名)参加学习,第一期出徒的六名学员也成为老师。领导上给它起个名字叫“常永芬技术学校”。这一次的学习条件比上一期好的多了;木架子合乎标准了,又建立了会议制度,经常讨论和解决学习里的困难。曲桂英、徐荣、姜桂香已提前四十五天出徒。
现在的织绸二厂工友们,已掀起了学习技术的热潮,有的工友为了要学技术,在下班以后还不走。现在全厂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工友,都学习了捻头的操作方法。捻头的技术不但在织绸二厂推广开了,织绸一厂的工友们也在热烈学习,大家在车间里写上了大字标语:“向常永芬学习!”“走常永芬的道路!”
(转载《新中国妇女》杂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