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本报记者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6
第2版()
专栏:

本报记者的调查
接到南智邱公社社员给本报的来信后,我们到当地进行了调查。先后向公社负责同志、南智邱和北智邱两个大队的部分社员核对了事实,证明来信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2月10日上午,我们在智邱汽车站下车,公路西和公路东两大片被踏平的白茬地立即映入眼帘。经打听,这就是南智邱公社占用生产队耕地后迁来的三、八大集所在地。紧接着看到的,便是路东一片红砖瓦建筑,可以看出,这些房屋都是在耕地上新建起来的。
南智邱公社党委书记袁英起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公社占用生产队大量耕地的经过情况。1977年,南智邱公社搞土地统一规划,这个公社所属的12个大队在土地划方过程中,把地上排灌水渠改为地下渠道,加上平坟丘,各生产队的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这时南智邱公社以保持各队原有土地面积为理由,分别从各生产队抽调了共500亩耕地为公社所有。经过在各生产队之间调整后,这部分耕地的大多数集中在南智邱和北智邱两个大队村边。调出这么多耕地,南智邱公社没给生产队任何补偿。
土地被公社占有后,公社做了如下安排:用300亩做了公社良种场;其余近200亩都在公路两旁,是当地较好的土地,其中用75亩做了公社砖厂;近20亩盖了公社影剧院;18亩盖了公社机关大院;50多亩租给市场管理所,作了农贸市场。剩余的几十亩盖了拖拉机站、兽医站、服装厂等社办企业单位的用房。
据我们调查,当地社员对这件事反映很强烈。他们说,占地300亩的良种场管理得很不好,地里草很多,根本没为社员培育出什么良种。公社机关在村里有近30间房,虽然旧些,修修还是可以用的。1977年,公社在村外圈了大院准备盖房,县里让拆了,可是一年后又动工,开始说盖养猪场,后来又说盖公社卫生院,最后盖了10幢60间房,公社搬了进去。公社占用20亩耕地新建的影剧院能容纳1,700多观众,是全县第一流的建筑。群众反映,这个公社的生产搞得不好,粮食产量在全县是倒数第一或第二;生产水平和社员生活水平都不算高,公社不急于发展农业生产,却严重浪费耕地,把大量的钱用于搞建筑。社员讽刺说:“人家公社产量高,我们公社戏院子大,公社大院阔气”。
群众意见最大的是,毁耕地建砖瓦厂,将集市从传统的村内街道上迁到耕地里。据了解,公社把50多亩耕地租给市场管理部门做集市,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用这些地种粮,一亩地一年只能收入50元,租给市场管理部门,一亩地一年可收入100元。
南智邱公社社员迫切希望地、县领导机关尽快处理这件事。
本报记者 刘瑞武 魏亚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