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不染污泥一渔家——记汕尾镇冯木一家抵制走私歪风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9
第1版()
专栏:

不染污泥一渔家
——记汕尾镇冯木一家抵制走私歪风的事迹
最近几年,广东省海丰县沿海地区走私、贩私的情况十分严重。在汕尾镇,有相当一段时期,走私货物摆满街头。然而,这里却有许许多多不为金钱所迷惑的干部群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象一朵朵出污泥而不染、盛开怒放的荷花。冯木一家,就是其中鲜艳夺目的一朵。
这是一户“渔民世家”,七兄弟,六妯娌,男女老幼30口。全家出海劳力11人,其中5个分别在镇捕捞队和红卫渔队的机船中担任正副船长。香港那边,还有祖父、姐姐、舅父。凭着这些,如果他们要走私,或者搞别的歪门邪道,是很容易的。可是,在这场经济领域的斗争中,他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航向。
1980年,沿海一些渔民因走私发了横财。老大冯木带领的船员受到影响,对船长冯木说:“看来人无横财不会富,我们也走趟香港侥幸侥幸吧!”冯木听后向大家解释说:“用国家的黄金白银去走私,是卖国卖江山,我们不能挖国家的墙脚来肥私。”大家看到船长的态度这么坚决,便不敢再当面向他提了。有一次,一些船员瞒着冯木,偷偷把白银带下渔船,准备出海以后,强迫老冯驶往香港走私。可是,富有斗争经验的老冯,下到船来,发现有人带有白银,便当机立断,停止出海,并立刻报告镇党委。在党组织的教育下,这些船员终于提高了认识,承认了错误。从此,冯木带领的一对船,再不受海上走私的影响,坚持正常生产,成为汕尾镇的一对高产船。
担任副船长的老三冯细明,斗争性虽然没有老大冯木那样坚决,但他能明辨是非,不同流合污。有一次,他发现所在的船上有人带走私物品,便二话没说,卷起铺盖上了岸,拒绝出海。
老四冯彩,更是一名反偷渡、反走私的勇士。他多次参加追捕走私、偷渡船只,被地、县评为先进民兵和青年突击手。
老六冯华也很值得夸。有一次,镇委抓到了一条走私船,他参加了下船清理物资的工作。当舱里舱外都清理完毕,大家都离开以后,小冯发现船舵有一条小绳坠入海里,他把绳子拉起来,原来是一个塑料袋包装着180块手表。当时旁无一人,如果有私心的话,这不是发“横财”的好机会吗?但是,小冯毫不含糊,把手表全部交给了国家。
汕尾人交口称赞冯家“好家风”。在冯家,从刚懂事的小孩到刚进门的新媳妇,都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当老父亲冯荣胜在世时,他经常向子女讲述旧社会渔民的悲惨生活:全家随着一叶小舟,漂泊为家,在海上受海匪勒索,在陆上遭恶棍敲诈。有一年的年三十晚,在陆地鞭炮声声之中,几个歹徒窜上船来,把财物抢劫一空。一直捱到祖国解放,他们一家才从香港到汕尾定居。1956年又搬进了人民政府为渔民建的新村,政治、经济翻了身,孩子有书读……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冯家每个子女都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父亲去世后,老大冯木与老母亲又共同负起教育家人的责任。
冯家有一座造型雅致,富有南方色彩的小楼房,分上下两层,有大小房间12间,客厅和厨房隔着天井相对,面积各25平方米,还设有电视室、餐室。客厅里,吊着两把吊扇,一盏宫灯,摆着皮制长短沙发和高级茶几。墙上还挂着壁灯和风景画。主人冯木说,这座楼房造价6万多元,除了贷款小部分外,全靠这几年的劳动积累。三中全会以后,这里实行了联产责任制,生产发展很快。近两三年,他家每年从集体分配中获得二万五千元到三万元。去年,冯木带领的一条渔船,创造产值21万元,冯木本人收入近4,000元。小洋房就是这样靠汗水兴建起来的。在场的一位香港同胞感触地说:“这样的洋房,在香港富人才能住得上,象冯木这样的打鱼人,连住木屋都不容易呵!”
(摘自3月15日《南方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