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积极慎重地利用外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9
第2版()
专栏:经济工作笔谈

积极慎重地利用外资
季进
编者按:利用外资的问题,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中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这件事办得如何,关系到我国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四化建设的速度。这里刊登的《积极慎重地利用外资》一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可以一读。
积极利用外资,是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当然,也要注意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利用外资,世界上有的国家成效显著,有的国家则教训惨痛。使用得好,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使用不当,也会使一些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或者外债累累,经济衰退。在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积极利用外资,而是如何使用得当,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例如,国外各种类型的贷款,使用方法和条件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着重使用哪类贷款?用于哪些建设项目?进口哪些国内一时生产不了的设备、材料,才能既解决建设急需,又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等等。
建设项目的投资中,利用外资主要是向国外购买机器设备,用于购买设备的资金约占40%左右。一个建设项目,如果利用外资的比例是20%,那么,有一半设备将由国内制造。国产设备的自给率大小,是由国内投资与利用外资的比例决定的。“一五”期间156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当时国内制造的比例,按吨位计算为52.34%,按卢布计算为45.9%。这些是历史上可供参考的数字。最根本的是,要根据我国的技术设备政策和国内的制造水平,具体拟定各行各业购买国外设备和留由国内制造的比例。这是需要认真计算进行综合平衡后才能作出决定的问题。
在计划安排上,大中型建设项目利用外资应同国内投资结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大的建设项目所需要的设备,都存在着有的设备国内可以制造,有的设备需要进口的情况。如果在计划上能够规定出利用外资的比例,然后以这个比例去规划、考虑哪些设备要向国外购买,哪些设备由国内生产供应,让使用单位和设备制造部门都有所遵循,有所选择。如果把国内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割开来,规定哪些是利用外资的项目,哪些是国内投资的项目,那么,利用外资的建设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即使国内能够制造,质量能够满足需要,价格又便宜,也因为没有钱,只好向国外购买。而计划上没有安排使用外资的项目,有的设备国内一时又制造不了,或者不能进口,或者需要层层审批,困难重重。这就限制了灵活地利用外资,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利用外资建设重大项目,要加强基本建设前期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从挑选项目到确定贷款,要有严格的程序,要经过反复比较、核算、论证。目前,基本建设前期工作薄弱,这是造成建设周期长,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有的建设项目刚刚提出,没有经过仔细的挑选、核算,就急于上马。有的重大项目的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没有经过广泛论证、分析和核算,结果造成不良的经济后果。这类教训是不少的。应当说,在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规律办事,加强基本建设前期工作方面,前一个时期同“一五”计划期间比是后退了。
重大建设项目应当力求做到由国内负责总设计、总承包、总交货。一个建设项目,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流程,选用什么样的设备以保证工艺流程的实现,是首要的、关系全局的决定性环节,要根据本国技术政策、资源和有关配合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后决定。因此,工厂设计和机械产品设计是关键,应争取以我为主。技术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可以借助国外力量,可以购买技术,聘请专家顾问,也可以找国外专业公司咨询,但不能完全躺在外国人身上。现在有的利用外资建设项目,只由个别单位去对外谈判,而把国内工厂设计与设备制造单位甩在一边的做法应当改变。实践证明,完全由国外厂商交钥匙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学费”是要花一些的,但花了“学费”必须学到本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国内资金筹集。近两年来,无论地方留成外汇,还是企业和个人存款都有增加。国内筹集资金的道路宽广,使用条件比利用外资也更为有利,应当优先考虑。对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主要的应采取由银行贷款;重大的周期长的设备,可采取卖方贷款,由企业自负盈亏。利用外资还应把国家统借统还的项目限制在极小范围内,以改变吃大锅饭的办法,这样,经济效益会好得多,并将促使建设单位和机电制造单位重视经济效果,产需双方密切配合。
机电产品应当把从国外购买制造技术放在重要位置。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必须先行一步,才能为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服务。这就要求加强科研试制工作。但是,从当前看,一因“远水解不了近渴”,二因即使在某些重大方面有所突破,而其他方面也无条件配合,所以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应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样样自己花力气进行研制,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工业发达国家也做不到这一点。日本在战后,把引进技术放在重要地位,而在引进技术中,机电工业又占一半以上,因而制造出很多有竞争能力的产品。这个经验,值得借鉴。目前,我们有些财政、金融、税收、外汇等制度仍在鼓励成套设备进口,限制技术引进,这种状况也应改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