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积极发展街道社会福利生产 常州戚墅堰区盲聋哑残人员全部就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19
第3版()
专栏:

积极发展街道社会福利生产
常州戚墅堰区盲聋哑残人员全部就业
本报讯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兴办街道福利工厂,安排盲、聋、哑、残人员。现在,全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95名“四残”人员全部得到了安置。
戚墅堰区发展街道福利生产,安置“四残”人员的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好。早在1963年,他们就根据“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方针,组织生产自救小组,生产技术简单、适合“四残”人员劳动的产品。后来他们逐渐扩大多品种生产,到1980年已发展到能生产劳保用品、小五金、制盒、畜用土霉素、修配等几十种产品。自救小组也增加到15个。
戚墅堰区委和区人民政府十分关心社会福利生产和“四残”人员的就业问题。他们在布置和检查工作时,把发展街道社会福利生产的工作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去年,区里召开八届二次人代会,区政府把支持办好街道福利工厂的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区政府还从物质上扶持街道社会福利工厂。如戚墅堰福利工厂厂房拥挤、分散,区政府就将其他工厂调整出来的650平方米厂房安排给他们。先行福利工厂五金组的厂房是借区文化馆的旧房,条件很差。去年市民政局、区和街道就帮助他们修了800平方米新厂房。为了解决工厂“吃不饱”的问题,区和街道的领导亲自到处联系,为福利工厂落实了“产、供、销”计划。在领导的关心下,全区街道福利生产不断发展,1981年产值达95万元,利润10万元。
生产发展了,“四残”人员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现在,这个区街道福利工厂的“四残”人员每月平均收入35元,多的六七十元。许多“四残”人员由过去的“救济户”变为“存款户”。戚墅堰福利工厂44名“四残”人员共有存款10,200多元。盲人金秀英说:“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残废人的关心!”  李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