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张志全领导大寨村由穷变富 去年,在男劳动力比抗战前减少百分之二十八的情况下,每亩土地平均产量超过抗战前百分之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23
第5版()
专栏:

  张志全领导大寨村由穷变富
去年,在男劳动力比抗战前减少百分之二十八的情况下,每亩土地平均产量超过抗战前百分之十。
山西省榆社县浊漳河畔,有个大寨村,庄稼长的特别粗壮,果实结得肥大。如果你走进村去访问一下,农民们便会告诉你:他们由于互助组搞得好,重视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去年,在男劳动力比抗战前减少百分之二十八的情况下,每亩土地平均产量还超过抗战前百分之十。这个村子已被选为全县生产模范村。领导这个村子生产的是张志全。
张志全是共产党员,在一九四四年即被选为劳动英雄,一九四六年参加太行区二届劳动模范大会,当选为太行区一等劳动英雄。这次,又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的代表。
互助组诞生了
一九四四年秋天,日寇扫荡太行解放区。鬼子驻在离大寨村十五里地的翟管、桃阳。这时,群众要支援战争,还要马上收割熟在地里的庄稼。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张志全发动了二十人,组织起两个互助组,自己任拨工队长,领导前后方变工。经过半个月的抢割抢收,完成了秋收。第二年张志全领导互助组继续搞下去。又根据群众的意见,创造了工票板。按劳力评分,使用工票,解决了算账的困难。这年,互助组已扩大到三十户。
一九四六年春天,张志全从县农场拿回一斗金皇后玉茭,二斗一六九小麦的优良品种,发动大家种植。因为没有经验,当年良种庄稼长得并不好。但他没有灰心,在劳模大会上,他为此专门访问了劳动英雄李顺达。这年,他们互助组的记工方法,又改用了按活评分和升降的制度。安排工作时,又注意了按技术好坏及劳动强弱。互助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了。全村四十六户,参加互助的已有三十九户,占总户数百分之八十五;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百分之九十。
一九四七年春,张志全互助组开始注意改进生产技术。播种时,他发动群众浸种。有些人嫌麻烦,还有人怕把种子浸死了。他自己便先用温汤浸了三亩地谷种和二亩玉茭种。种子不但没浸死,庄稼还长得特别强。秋天,人民政府号召秋耕。群众认为耕了谷茬,下年不结豆荚。张志全首先响应号召,耕了五亩。来年(一九四八年)春播时,张志全除了七亩豆子,八亩山药、瓜菜外,其余庄稼全部浸了种。在他带动下,张在元、张根全也开始浸种了。去年他秋耕的地,今年种上豆子,不但按时出苗,而且苗旺垅齐。有人说:不看苗旺看结荚。秋天,豆荚结满秸秆。张志全就用事实广泛宣传垡茬的好处,组织群众到地里参观。事实打破了群众的保守思想。庄稼收获后,张志全的地全部耕过,部分群众也开始秋耕了。秋收中,他还组织群众参观了自己种的八一一谷、金皇后玉茭。群众见了庄稼连声称好,争着要求留种。收完后,一亩半八一一谷打了五石(每石合一百六十多斤),半亩金皇后打了一石五斗。这就打下了推广优良品种的基础。
当年(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打得很激烈,解放区的农民大批涌向前线参加战争勤务。晋中战役时,大寨村的二十八个全劳动力参战了二十个;七头毛驴参战走了五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张志全发动了二十五个妇女参加变工互助,克服了劳畜力不足的困难,做到了支援前线和生产两不误。
重视提高技术
由于组织起来克服了各种困难,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大寨村土地产量已接近了战前水平。互助组更提出:“提高技术,改变战争中图快不图好的作法,进一步提高生产。”于是,一九四九年,是大寨农业技术发展得最快的一年。春天,张志全根据群众的要求,发动十二个有技术的老农,组成技术研究会,提倡改良技术。首先在耕作时,选择了耕作技术好的老农掌犁,做到犁深耙细。播种时,他继续发动群众浸种。常福组仍不浸,结果张志全组的苗子长得齐垅,常福组的二十五亩谷子连种三次才捉住苗。秋后,又开群众大会总结浸种拌种,会上群众公认张志全组一连浸种三年,庄稼没有一棵生病的。大家明确了浸种的效用。种麦时,全村一百二十二亩麦田,只有三亩没浸种。同时,张志全还领导全村进一步的研究锄苗技术,提出了“玉茭地里卧下牛(即对三角留),茭子(高粱)地里卧下狗,坡地小豆播下手”。锄地前,提出“谷锄寸,顶上粪”的口号。但有的群众说:“谷锄寸中‘脐风’,非到四十天不能挖。”当时他没有去争辩,谷子长到一寸高,他就带领自己小组都锄了。谷子锄过不但没中“脐风”,苗儿却长得粗又大。张小三谷子锄晚了,苗小又黄。技术研究会还领导大家改良锄草技术,实行了“头锄浅又精,二锄深又平,三锄上堆圆蓬蓬”。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一九四九年大寨村平均产量已超过战前水平。
今年大寨村更加注意了农业技术改良。播种时,全村已有四十九户采用各种优良品种了。张志全为了进一步研究品种,专门抽出一亩二分好地,试种了十六种谷子,八分地试种了十二种杂粮。另外还组织了四户特约户,试种优良品种十余种。下种时试种的种籽都进行了浸拌,因地施肥。群众参观他试种的成绩都说:和县农场一样。以后大家就叫它“小农场”。今年,全村种的三百七十亩谷子全部浸了种,玉茭、高粱浸种也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此外,技术研究会又根据去年张怀元胶泥地垫沙,张补成垫白土多打粮食的事实,推广全村改良土壤一百五十六亩,预计全年可增产三十一石(每亩二斗计)。
大寨村在改进农业技术中,还注意了改良农具。他们创造了单人播种犁(犁上带一漏斗,犁把凿有输籽管,一个人随犁随种,宜用于种豆),使下种工作省一个人(一般播种需用二人)。天旱时种籽并可通过输籽管直达犁底湿土里(宜深土播种的种籽适用)。今年已有十六户用此犁下种。
张志全互助组领导得好,他的主要经验是:(一)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紧密相结合。大寨互助组在战争中生长起来,并逐渐提高产量,主要关键就是认识了提高技术的重要,在群众觉悟的基础上,提高技术与巩固发展互助组紧密的相结合。(二)充分发扬了民主,真正做到了等价交换。张志全互助组由小到大,由临时到经常,经过了记工折工、到实行“工票”、“就地评工”、“按活评工”等办法,逐步做到了合理等价。做活安排,也根据季节地势等条件,分别缓急,民主评议。这样,不仅克服了某些组员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自私思想,使互助组逐步的走上了扩大和巩固。(三)科学技术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农业技术的改进,都是先实验后推广,用已成功的事实推动群众。大寨村每次技术改良,都遇到了群众思想抵抗,但张志全遇到这种情况时,他就先亲自试验,作出样子,然后通过田间参观,用实例打破群众保守思想,推广全村。
走向富裕
由于生产搞得好,大寨村已由穷变富。该村战前三十五户,一百七十四人,土地八百七十六亩五厘。但在这些土地中,城内地主的即占有六百亩,两户富农占有九十余亩,中贫农三十三户,仅有薄地一百八十余亩。农民每年交了租粮绝大多数缺吃无穿。抗战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张志全带领大家实行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劳动互助,改良技术,他们的土地产量大大增加了。该村战前平均每年产粮九百六十四石(连交租在内),一九四七年已恢复到产粮九百五十四石,一九四八年因歉收降到七百三十九石,但一九四九年大量开展增产运动中,产量已增到了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平均每亩超过战前水平一斗一升。今年生产比去年更好了,产量更会提高。由于生产的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提高。过去糠菜半年粮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全村五十三户,除三户因不会经营,缺三个月吃用外,绝大部分的粮食够一年吃用,有二十四户积余粮三百三十石,有五户存粮够三年吃用。牲畜的发展已达到了战前水平。全村已有牲口二十五头,羊一百二十五只,猪二十九只(战前全村只两户富农有两只猪)。今春新买骡子两头,大车两辆,修盖新房十五间,安了碾子两盘,还有十二户购下盖三十余间房的木料。
大寨村由于农民经济生活的上升,文化生活也开始发展。一九四七年成立了小学校一座(战前无学校,只有七个富户子弟识字)。三年来有十个青年参加青年补习班,识字五百以上;十二人参加民校,识字二百以上;二十八个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在张志全带头下,并组织十二人的读报小组,订了山西日报和山西农民报各一份。地瘠人穷的大寨,变成了富裕的大寨,封建统治遗留给农民的愚昧落后,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