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选种模范于青绶和“麦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23
第5版()
专栏:

  选种模范于青绶和“麦王”
宋远志
近几年来,山东东部出现了一种叫做“扁穗麦”的优良新品种。这种麦子比一般的麦子产量大、出面多、抗风、抗疸力强,在同样的土地、肥料、加工的条件下,每市亩可比一般的麦子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今年,文登县高村农民周忠富使用了这种麦种,每市亩产量达七百二十九斤。
最初发现和培育这麦种的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农民和他的女人。这个人就是这次文登专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于青绶。他是文登县高村区高村人,今年四十七岁,家里四口人,种着五亩八分地。
在一九四二年麦收以前,于青绶的妻子在自己麦田里发现了一墩(五棵)异样的小麦,她以为是乌麦,便摘了一穗带回家去给青绶看。青绶搓开一看,不仅不是乌麦,而且粒子又肥又大,一棵穗上竟有百余个麦粒。他觉得很奇怪,猜想一定是一种好麦种,便和妻子商议:剩下的四棵要好好的保护。小麦成熟以后,夫妻二人就把这四穗麦子搓好,珍贵的用纸包起来,放在屋里靠窗的地方让太阳晒干。当年秋天,于青绶夫妇就用这些种籽种了二十墩麦子,想试验一下,看看究竟怎么样。第二年果然长出一些特别的麦子,穗扁而短,粒密而大,因肥料不足,长的不十分好,但也收存了一茶杯种籽。秋天,因为自己土质不好离村又远,不易照管,便把种籽交给邻居周培植,让他仔细的种在菜园地里。一九四四年就收了五斤种籽。当时东海农场曾下乡选种,周曾给了他们一斤,但该农场没有很好的重视,没有种,周便把剩下的种籽种了半亩,一九四五年就收了二百七十斤。于青绶夫妻和周培植看到自己苦心培育的麦种有这样好的收成,便高兴的告诉了邻居们,这件事情惊动了邻村,也惊动了文登农场。当年,于青绶用十斤种种了八分地,周培植自己留了七十斤种,其余的一百九十斤全部换给农场和其他农民。一九四六年,于青绶的八分麦子打了三百斤,除了自己留下二十七斤作种外,其余的全部换给了自村和外村的群众。四七年二亩半麦又收了七百斤,除了自己留种以外,一粒也没吃,全部换给了别人,离他村二十五里路的大水泊也来换种。他为了推广良种,向外换时都是斤顶斤,从未加成。
就这样一年一年的逐渐推广,从文登到昆仑,到莱阳,到胶州,“扁穗麦”到处受着农民的欢迎,被农民称为“麦王”。只文登专区今年即种了二十八万亩,占全专区麦田百分之十左右。该专区并计划明年全专区全部改种这种小麦,今秋的种植面积则要求达到麦田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
因为这是一种过去没有见过的种籽,所以起初没有个确定的名称。一九四七年,文登农场根据其穗扁的特点,命名为“扁穗麦”。
这次,文登专区选举劳动模范的会议上,大家衷心的感激这优良品种的发现者和培育者——于青绶夫妇,因而一致投了于青绶的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