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阅读
  • 0回复

郭富山十八年绿化了一座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1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郭富山十八年绿化了一座山
本报记者 东君
在没有水利设施的干旱山区,能够植树造林吗?郭富山老汉用他十八年绿化了一座荒山的事实,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六十八岁的郭富山,家住甘肃省会宁县四方公社南坡川大队上沟生产队。这里是西北高原典型的干旱山区,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整个山区全是干秃的黄土,寸草不生。当地人畜饮用的都是窖水。遇上干旱严重的年份,还得靠国家派汽车从百里外拉水接济。
1964年,生产队要办林场。当时年过半百的共产党员郭富山,自告奋勇挑起了建场的担子。他在红嘴山搭了个窝棚,住在山上,吃在山上,常年挖山种树不止。天长日久,老汉瘦了,老伴心疼地劝他:“看,把你累的,下山缓缓吧!”他说:“山不绿,我不下山!”老伴只好一天三顿按时送饭上山。就这样,寒来暑往过去了十几个年头,郭富山磨穿了七张铁锨,挖秃了四把镢头,移动了46,000立方米土方,整修好750多块、面积为120多亩的反坡梯田。为了把这里难得的雨水全部蓄在地里,他每块地都要翻十遍八遍,直到地块松软得象棉絮一样才罢。下雪天,他扫拢路边、地旁和背风角落的积雪,用背兜送到树坑里。就是下零星小雨,他也要把沟沟岔岔拦截住,把流水一勺一勺刮起来浇树。郭富山以惊人的毅力在人们认为种不活树的干山上,种活了3.6万多棵各类耐旱的榆树和杨树。
山绿了,郭富山的头发白了,他仍没有下山。他盖起两间土房,把老伴接上了山。“四人帮”垮台后,郭富山的模范行动得到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原省委第一书记宋平和省委书记李登瀛,专程到山上拜访他。省委的同志由郭富山领着,从山脚转到山头,又从阳坡转到阴坡,看到满山长着碗口粗的串根杨、北京杨、榆树,不禁抓住老汉的手说:“你干得好,照这样下去,干旱山区大有希望!”他们建议郭富山以后多种些经济果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宋平还特意请人打了两把耐磨的钢锨,系上红花送给他。
转眼又过了几年,特制的钢锨又磨秃了,红嘴山也变得更美丽了。郭富山象侍弄娃娃一样精心栽培的各种果树,已经开始挂果。春天,果树开花,梨白杏红,十里飘香;秋季,漫山挂红垂绿,果实累累。全村男女老少尝到了本乡本土长的水果。更可喜的是他种植的用材林成了材,生产队间伐了360多根椽条和1,000多根杂木杆,盖起了新房。
郭富山创造了奇迹,人们夸他赞他,推选他当了劳动模范和省五届人大代表。去年底,他到省会开人代会,特地带去一口袋新采摘的晚熟苹果。他要用这实打实的成绩,向代表们宣传干旱山区不光能绿化,还能结出又香又甜的苹果,进一步鼓起大家绿化荒山、种树种果的劲头。他把苹果送到了省委书记、省长李登瀛手里,李登瀛高兴地握着郭富山的手说:“老郭啊,你在干旱山区带了个好头!”当李省长得知郭富山的两个孙子也上山做了老汉的帮手时,他又买了两把新铁锨送给郭富山,作为对这位老模范及其孙儿的热情鼓励和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