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为中华民族争气——记葛庭燧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1
第3版()
专栏:

为中华民族争气
——记葛庭燧教授
本报记者 周郁夫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葛庭燧教授,为了繁荣祖国科学事业,甘愿离开大城市到条件较差的新科研基地,受到人们热情赞扬。
1980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副所长的葛庭燧,在西德、美国进行一年多的科研访问后,风尘仆仆地回到国内。这时,中国科学院领导告诉他: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并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以加强新科研基地的建设。
葛庭燧是世界著名的金属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早在四十年代留美期间,在金属内耗实验与理论研究方面,就做出了出色成绩。他第一个发明了测量金属中的内耗装置,被国际上命名为“葛氏扭摆”,并首次发现晶粒间界内耗峰,被称为“葛氏峰”。他的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奠定了“滞弹性”这个新领域的理论基础。
1949年新中国刚诞生,葛庭燧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说:我要为繁荣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争气!
回国后他担任清华大学教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为了支援东北建设,他又自愿报名,携带全家到沈阳市参加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现在,党再次召唤他参加新基地的建设,他感到无比激动。他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决心把有生之年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
在合肥筹建新所,困难确实不少。有人劝他把新所建在条件好的大城市,容易出成果。他说:都往条件好的大城市跑,新基地谁来建设呢?我们要勇于承担“铺路”的工作,让更多的人踏着我们开拓的科学大道,迅速赶上来。最近,他爱人何怡贞教授也从沈阳来合肥研究所工作。两位老科学家决心扎根在新基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热情鼓励中青年科技人员,在新基地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实现四化,为中华民族争气,要实干!”葛庭燧回国后,三十二年如一日参加科研第一线工作,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大量贡献。
建国初期,他在一次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反常的内耗现象,以后又证实了这种实验成果。他预见到这项成果对金属强度理论以及发展新金属材料,有新的指导意义。但他没有急于发表这个成果。“文化大革命”使他中断了这项研究。重建实验室后,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着。1979年,他和助手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再次证实了他的预见,并提出了解释这种现象的微观模型,把传统的内耗理论大大推向前进。他在英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并总结了这方面的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
葛庭燧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探求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他每天工作十多小时,没有假日,不知疲倦地战斗着。即使在最近两年应邀赴西德、英、美、法、意大利、日本等十个国家讲学和工作时,他仍挤时间,从事反常振幅内耗的探讨,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0多篇论文。他与国外科学家合作试制金属内耗实验最新装置,使这项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金属位错内耗研究上仍然保持领先地位。
葛庭燧教授应邀到国外一些研究单位和大学进行工作,生活上总是精打细算。在西德工作时,他一直坐公共汽车上下班。他说:“我们国家经济不宽裕,节省一马克外汇,就是对四化建设的支援。”他每次出国回来,从不给自己带什么收录机、电视机等“几大件”,但只要国内科研工作需要的仪器部件,他毫不吝惜地用自己节省下来的外汇买回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