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甲申三百年祭》写作的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3
第5版()
专栏:报刊摘要

《甲申三百年祭》写作的前后
方诗铭
1944年,郭老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
当时山东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书籍迁移在重庆,其中有一部名为《剿闯小史》的小说,是清初禁书,属于十分罕见的旧钞本。郭老以偶然的机会读到这部书,立即对它发生了兴趣,他放下正在从事的古代研究,对《剿闯小史》加以整理标点,由重庆说文社出版。同时,《甲申三百年祭》也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续发表。
在此以前,国民党政府的学术机构也有人在研究这个课题,写出了《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之类文章,说什么“流贼实因‘东事’而蜂起,‘东事’亦缘流贼而不救”,借以影射现实,诬蔑、攻击当时的革命力量。这些学术机构,从图书到档案,资料十分丰富。但是,对郭老来说,却是封锁的。因此郭老所凭借的仅是他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一些藏书,而这却是十分贫乏的。但是,为了回击那些人对革命力量的诬蔑,郭老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写出了不朽的《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引起了革命方面的重视,延安《解放日报》迅即转载,并加按语,又刊印成书,把它当成整风文件看待;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反革命方面的叫嚣,由叶青、陶希圣出面,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进行围剿。
当时,我在成都,读到郭老标点整理的《剿闯小史》,又连续读完《甲申三百年祭》,即写信给郭老,说明史料上有某些不足之处。这时,我正在读查继佐的《罪惟录》,从《李自成传》中发见李岩提出“均田免粮”的建议,立即将这条资料提供给郭老,又寄去一部与《剿闯小史》同一类型的小说,改名为《铁冠图》的《新世弘勋》。郭老大为高兴,回信嘱咐代为继续搜寻资料。不久,我从署名吴梅村所著的《鹿樵纪闻》中看到有关李岩的记载,又告诉了郭老。接着,我又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图书室继续翻检,找到一部怪书,即是《梼杌近志》。运用这些资料,郭老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关于李岩》。此外,郭老还有意将李岩和红娘子的故事搬上舞台,写一本历史话剧。可惜的是,这部有关李岩的历史剧始终没有与读者或观众见面。对李岩这个历史人物,郭老倾注了丰富的感情。李岩作为知识分子,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并提出“均田免粮”这种主张,当然值得歌颂,也应该歌颂。但是,当时一些御用文人如陶希圣之流,就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说郭老以李岩自况,竭尽攻击之能事。
对《甲申三百年祭》,我的意见,首先要看它的政治意义。我们要是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可以明白看出,它并不完全是一篇学术性的,而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文章,这是对《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之类文章的响亮回答,也是科学地分析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尽管当时文章中还没有明确提出,旧式农民战争之所以终归失败,是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但是,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农民战争成功还是失败的决定因素。人们不但不排除,而且十分重视如何从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中汲取教训,毛泽东同志把《甲申三百年祭》定为整风文件之一,其意义也在这里。
(摘自1982年3月3日《文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