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一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力理论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3
第5版()
专栏:

一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力理论研究述评
熊映梧
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就提出“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力组织学”问题。但是,长时期内,建立生产力经济学的主张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只是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生产力的研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对于社会生产力这个范畴,近期的一些论文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其一,社会生产力不是可能性的东西(通常讲,“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现实的物质力量,或如马克思说的,“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社会生产力只有作为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才能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的变迁。我国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同农业、工业、运输业所拥有的生产潜力(或称“潜在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落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忽视这个特点,就会轻视现有企业生产能力的发挥,热衷于新建、扩建,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的弊病就难以纠正过来。其二,社会生产力不是一个工艺学范畴(或技术范畴),而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范畴。这些年社会科学领域最大的误解莫过于把生产力当作一个工艺学范畴,最大的灾难莫过于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如果生产力是工艺学范畴,那就会得出工艺问题是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的结论,从而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近年来,生产力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的进展,是突破了“因素论”的束缚,从动态中考察生产力,并且如实地把生产力当作一个“系统”对待。有的同志指出,生产力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况,是寓于不断发展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力。因此,形成生产力的因素和结构不是万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动并日益复杂化。我们不能把各个时代差别极大的各种生产力硬塞进一个“二因素论”或“三因素论”的固定模式中去。
一些同志指出,生产力不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几个因素机械相加,而是诸生产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体系”)。社会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强烈的集合性”、“密切的关联性”、“特殊的数量规定性”、“明显的总体性”。有的同志把社会生产力系统的特点概括为“整体性”、“生产力各因素之间的均衡性、比例性”、“综合性”、“多层次性”;还有的同志认为,要研究生产力体系中“诸因素的技术结合”、“诸因素在空间上的结合”、“诸因素结合中的时间制约关系”、“生产力因素的物质更新运动”等等。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不仅重视对生产力的理论研究,而且也注意生产力应用学科的研究。有的同志说生产力的合理组织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并提出了四方面的研究课题:“结构经济”、“布局经济”、“规模经济”、“运营经济”(运营指运筹和经营的意思)。
应当指出,由于多年来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严重地忽视生产力,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我们在生产力研究方面的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认为,今后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方面应注意三点。
第一,从调查研究入手,首先弄清生产力的历史和现状,以此作为研究生产力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常讲“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实际、实事,就是生产力的状况。弄清中国和世界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是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世界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很少有什么系统的调查研究。现有的经济史专著,多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史,缺少对生产力的系统考察,更没有一本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专著。希望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尽早对中外生产力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编纂资料,写成专著。
第二,兼顾生产力的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两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为了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为了全面发展经济科学,我们必须全面开展对生产力的研究。对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对前面提到的“结构经济”、“布局经济”、“规模经济”等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将丰富有关生产力基本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从总体上弄清楚生产力系统的运动规律,给应用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
第三,建立各学科的协作,通力合作,开展对生产力的全面研究。生产力虽然不是技术范畴,但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生产力必须研究科学技术史,注意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动向。一个经济学家,必须懂得必要的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深入经济过程,揭示经济规律。当代各门学科有一种强烈的互相渗透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各学科的协作,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去攻克生产力经济学这座科学堡垒。
(原载《经济学文摘》1982年第2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