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战胜干旱,夺取农业丰收——有关专家对于“三北”地区如何抗旱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5
第2版()
专栏:建议

战胜干旱,夺取农业丰收
——有关专家对于“三北”地区如何抗旱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
编者按:如何战胜干旱,已成为北方广大地区夺取农业丰收的一个紧迫问题。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于2月27日至3月3日,在连续遭受两年大旱的辽宁省朝阳地区召开了西北、华北、东北(简称“三北”)干旱地区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6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交流了建国以来的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对这一地区如何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一些积极可行的建议。现在北方各省旱情严重,我们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对干旱作斗争,夺取今年农业丰收。下面介绍的有关专家提出的建议,可供各地参考。
“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东北),特别是东北的西部,华北的西部和北部,西北的大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旱作耕地约有3亿多亩,其中不少地区年降水量仅350毫米左右。建国以来,我国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但重点多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高产地区,对于一些缺乏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则重视不够,致使这类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自然面貌改观不大,抗御干旱能力很差,人民生活改善较慢。我们认为:加强领导,改变这类地区的自然面貌,促使农业生产有个较大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建设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抗御干旱最好的办法是灌溉。但是,我国北方水利资源有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工农业争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现有的水浇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缺水威胁。如果再发展农田灌溉,难度甚大。因此,要把重点放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提高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这是发展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当然,改革既无灌溉条件、土地又瘠薄地区的农业生产面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认为,如果加强领导,认真把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耕作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在较短的时间里,每亩产量提高三五十斤是可以办得到的;工作做得好,亩产提高百斤以上也是可能的。
改变这类地区的生产面貌,战略上必须从水土综合治理,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着眼。但是,我们还必须远近结合,采取适应当前当地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发展抗旱耕作技术,把较多的降水储存于土壤
我国北方农民素有蓄水保墒的丰富经验,五十年代也曾推广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抗旱保墒技术。近十几年来,很多宝贵的经验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而被忽视甚至抛弃。年青一代农民对这些技术十分生疏。
“三北”地区的土壤多为黄土母质,质地疏松,利于存水。据研究,2米厚的土层可储水400毫米左右,其中有效水为200毫米左右。如果技术措施得当,就能使这些水份储存于土壤,为农作物利用。如山西省闻喜县东官庄大队的“伏雨春用”措施,使小麦亩产稳定在500斤以上;晋东南壶关县晋庄大队采用保墒耕作法,旱地谷子亩产高达800斤。近年来,东北地区在原有垄作基础上,发展了翻地、深松、耙茬、原垄播种等相结合的耕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御旱效果。
施肥养地,以肥调水
通过考察和田间试验,我们了解到“三北”地区现有降水的生产潜力所以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土壤供肥能力不足。如甘肃、宁夏的一些地区平均每亩作物每年只能获得3.6—4.4斤氮素。施肥量少,养分不足,已成为许多地区增产稳产的障碍。据调查,黄土高原一些瘠薄的地方,生产一斤小麦往往要消耗3.6—4.0毫米以上的降水,而在肥地上则只消耗0.7—1.5毫米的降水。由此可见,增施肥料(包括有机肥与无机肥),培肥地力,用增肥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作物抗旱能力,是发展“三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为了尽量多施一些粪肥,多用一些秸秆还田,目前必须妥善解决燃料与饲料和肥料间的矛盾,否则增加有机肥料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主张在“三北”那些干旱、又无水利条件的地区,要着重提倡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推行种植豆科绿肥、豆科作物,积极推广生物养地措施。
切不可减缓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步伐
“三北”这类地区多山地、坡地,降雨又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无论从长远或当前看,除应大力植树造林外,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与水土保持,是改变这一地区农业生产面貌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来,“三北”地区一些地方农田基本建设处于停顿状态,牧草、绿肥种植面积有下降趋势,这对抗御干旱、保持水土极其不利,必须引起重视,要从政策上给予鼓励。
根据“三北”地区特点,调整种植结构
“三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复杂,降水量很不平衡。因此,这些地方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应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不要作过多过死的规定。针对天旱、地薄的特点,要适当安排耐旱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谷子、马铃薯、向日葵、棉花等;短生育期的抗灾作物,如绿豆、糜子、荞麦等。为了发展牧业,应多种多年生牧草和饲料灌木。在耕作制度中也可因地制宜安排一定面积的休闲地,以便两年的雨水一年使用;两块地的肥料,集中到一块地里。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有利于单产与总产的增加。
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抗旱播种技术
今春,“三北”地区许多地方在连续两三年大旱之后,旱情更为严重,春播困难。建议各地在春播中要做多手准备,因地制宜地采用:深耠浅盖、抢墒播种、坐水点播、深播,一套或几套种子分期播,以及机播连续作业,多次镇压等措施,力争今年有个好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