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孺子牛”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6
第8版()
专栏:

“孺子牛”精神
赵清阁
举凡伟大的作家,他们的写作都有一个崇高的目的;在执笔之前总是首先想到:为什么写?然后才考虑写什么。鲁迅先生如此,茅盾同志也如此。尽管他们在旧社会,曾经有过鬻文活口的问题,但他们更多是为促进革命,为提倡祖国文明,为培植后代而写作。
1979年4月,我在北京,一天下午去看茅公,带了几张“文革”时的习作国画请他指教。有两帧仕女图《琵琶行》、《文姬吟》,他见画上没有题什么,问我为何不将《琵琶行》、《胡笳十八拍》的诗题写几句?我告诉他:“文革”时题画危险,有不少画家因为题诗而遭曲解,被扣了反革命的帽子。记得我在一次“黑画”展览会上,看到刘旦宅画的一幅《琵琶行》,因为上面题了《琵琶行》的一句诗“无声胜有声”,就批判他是用缄默表示内心的反革命情绪。茅公听了我的话哈哈大笑,随后骂道:“无知,无知!他们根本没有读过《琵琶行》,胡说八道!”于是他指出,十年动乱中青年人很少读书,尤其不读古诗文,因此有关文史典故,懂的不多。“亡羊补牢”,还不太晚,为了把国家建成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教师应当抓紧补课,作家也应当多写些这类辅导性的文章,他认为这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叫我赶快写出《琵琶行》的典故,说这也是揭批“四人帮”的愚民政策。我答应了他。惭愧的是,我只写了一篇《漫谈题画》,后来再没有写过。
就在茅公溘逝的三天前,我去北京医院探望他的病,我谈到他送我的《世界文学名著杂谈》,我为读者庆幸这本书的重版,因为这本书对青年很有教益。三十年代我读过《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原名),受益匪浅,使我避免了在浩瀚书海中盲目摸索,迷失方向。他听说我早读过他的这部旧作,高兴地喘吁吁笑道:“唉,三十年代我为了换取稿费啖饭,写了这些文章;不过也是想对青年有所帮助,今天重版,依然是这个意思。”正如他1980年3月5日在重版序言里写的:“现在的青年,尤其是中学生,需要有一些适合他们的水平,又能满足他们求知欲的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通俗读物,以引导他们有选择地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虽然他谦逊地说这些文章是为糊口而写,但实际上他首先想到的还是青年的需要,这是多么可贵的作家品质!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辛勤无私地为哺育青年,挤出他的“乳汁”!直至最后一息尚存,他还念念不忘青年;也不啻谆谆教诲所有写作的人,应当做文学事业的“孺子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