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对路才有生路——记天津风筝厂由衰到盛的经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7
第3版()
专栏:

对路才有生路
——记天津风筝厂由衰到盛的经历
企业靠其产品立足于世。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决定它的兴衰。天津风筝厂由衰到盛的经历,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坐落在杨柳青镇中心的天津风筝厂,是一座镇办小厂,但它的产品销路却很广。据女厂长杨贵珍介绍,他们的绢制风筝,年产值达80多万元,全部供应出口,畅销英、美、法、加拿大、丹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这个厂的风筝之所以能够自在地高飞,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特别重视产品的适销对路,凭此打开了一条欣欣向荣的生路。
在杨柳青,风筝是一项传统手工艺制品。十年浩劫中,许多种风筝与“封资修”,“为洋人服务”连在一起被“批判”,生产受摧残,大批造型新奇的风筝在海关被销毁了。“天女散花”、“孙悟空”统统被“打倒”,剩下的只是单调的几个品种。天津风筝厂濒临倒闭。
清算“四人帮”之后,杨柳青风筝又进入了广交会,而这也正是工厂调整产品品种的开始。广交会上,杨柳青的风筝被摆在显眼的地方,但外商看了摇头,原来是嫌色块过于细密,色调也太黯淡。信息传来,工厂如获至宝,要求车间立即改进。从深到浅,增加混色,同时注意放大色块,做到了艳丽清新,大方别致,对比感强。第二次再上广交会,受到了外商的赞赏,说这样的风筝无论挂在屋里还是放到天上,都不失为美观精巧的艺术品。
色调的改进,固然增加了杨柳青风筝的魅力,但在与外商洽谈中,推销人员又了解到,风筝做得过于笨大,运输不便,易碎易损,这成了订货不甚踊跃的重要原因。自古以来,无论大小风筝,都是翅膀、骨架浑然一体。《红楼梦》70回中,就有宝玉的丫头等人扛了一个“美人”风筝,从怡红院来到潇湘馆的描写。在大观园中,或扛或抬,怎么都好办。但是,风筝要进入国际市场,需飘洋过海,如不解决包装运输问题,产品就只有困死。怎么办?变!工人们一方面总结老艺人的制作长处;一方面又吸收了儿童积木既可化整为零,又可积零为整的特点,反复试验,精心设计,终于试制成功了软翅、活骨、可折叠、便携带的“活风筝”。这种能装入一只长方形货匣中的新式风筝,马上成了外商争购的热门货,产品销路大增。
天津风筝厂的风筝,出口许多国家,而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天津风筝厂不搞“一刀切”,不“以己心度人腹”,而是投其所好,不断翻新。现在,他们的风筝品种已达400多种。在样品陈列室里,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飞禽、走兽、花卉、宫灯以及《西游记》人物、梁山泊好汉、寿星老头、献寿麻姑互相辉映,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其中“百鸟朝凤”立体大风筝,工艺精湛,独具匠心,一只售价达500多元。刘 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