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小麦田间管理的科学改革 张锦熙、诸德辉等试验成功“叶龄指标促控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8
第3版()
专栏:

小麦田间管理的科学改革
张锦熙、诸德辉等试验成功“叶龄指标促控法”
本报讯 记者王友恭报道:一套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小麦田间管理新方法——“叶龄指标促控法”正在南北各地冬小麦区迅速推广。
这项新技术是以开春后小麦主茎上出现的叶片数(叶龄)作指标,采取或促其发育,或控制其生长的肥、水管理措施,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它的具体内容是:在小麦越冬前,结合灌冬水(或结合追肥)进行第一次促进,以保证春季返青后有足够的墒情和养分;返青后进行中耕保墒,适当蹲苗稳长;在主茎上倒数第五片叶露尖前后(起身前)进行追肥和第二次灌水,提高成穗率;在主茎上倒数第三、四片叶露尖阶段,再一次蹲苗控制基部节间和上部叶片生长,防止倒伏;在主茎上旗叶或倒二叶露尖阶段,正是拔节、孕穗期,再进行一次追肥和灌水,促大穗。这套办法合起来叫作“三促两控法”,又形象地称为双马鞍
(W)型管理法。如果土质肥沃、苗旺、群体较大,开春后墒情较好,可以省去起身前那次肥、水,适当延长蹲苗期,称为单马鞍(V)型管理法。
小麦田间管理措施的地区性很强,过去提出的各种管理办法,或按节令作标志,因南北各地气候差异很大,难作统一规定;或是要求“因时、因地、因苗管理”,群众感到就象“隔皮猜瓜”,难以掌握。能否找到一套对各地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方法?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张锦熙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诸德辉等从1975年以来,根据小麦的生物学规律,特别是叶龄和内部器官(如根、茎、蘖、节间、叶鞘和穗)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叶龄时追肥、灌水等管理措施对各个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以“叶龄余数”作指标来决定什么时候施肥、灌水和中耕,对春季麦田管理更具有普遍意义。
1979年以来,这套管理措施首先在北京市郊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部把它列为1980年重点推广项目,当年就在南北各地100多万亩麦田中采用。实践证明,凡认真实行的一般都可增产10—15%。最近在河南省温县召开了有冀、晋、鲁、豫、陕、苏北、皖北和京、津两市参加的“叶龄指标促控法”现场会,群众反映这套管理办法有几个好处:一是看叶管麦,指标明确,容易掌握;二是比原来的管理办法一般可少灌一、二次水,省水、省工,降低了成本;三是这套技术能够有效地调整墒情和苗情,促进分蘖,防止倒伏。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九省、市目前扩大示范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