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从造明堂说到写文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9
第8版()
专栏:

从造明堂说到写文件
乙白海
读史有时真替古人着急!比如看《旧唐书·志二·礼仪二》,从隋到初唐,为造一个供皇帝作宗祀、布政之用的明堂,竟扯了八九十年的皮。隋文帝的时候,因“诸儒争论不定,竟议罢之”。唐太宗贞观五年、贞观十七年,有过两次辩论,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永徽三年,唐高宗亲自在观德殿主持讨论,也因为众说舛驳,拍不了板。十五年后,唐高宗按“务从折中”的方针,拿出了一个方案,最后还是因为“群议未决”,以致“终高宗之世,未能创立”。
古籍记载,明堂之制,起于古圣明王。《孝经》说:“宗祀文王于明堂。”《戴礼》说:“昔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后来的皇帝造明堂,无非是表示效法先圣的意思。但明堂究竟是什么样?怎么造法?正如唐秘书监颜师古参与讨论时所说:“求之简牍,全文莫睹。”加以“战国纵横,典籍废弃;暴秦酷烈,经礼湮亡”,就是说,可作依据的资料太少,只有靠巨儒硕学们的考据和推断了。于是,从方位、远近、高下、方圆,争论到户牖之多少,阶廷之广狭,各执所见,谁也无法裁断。
说来也难怪,远在文武周公之世,科学技术水平太低,许多脑力劳动的成果,只能很费事地用刀刻在竹简、木片上,记录既不能详尽,数量又极有限,加上后来战争毁失,秦始皇烧书,这就造成了后代人的“依据不足”。由此想到,我们现代人实在是太幸运了,铅印、打字、复印、录音,十分方便。所以,现在办事找“依据”,非常容易。
但有时却又觉得,“依据”太多,办事似乎也未必不难。比如,近年来常常看到有这样一种文件:通篇是中央文件的摘引,当前全党、全国通行的某种口径,上几次重大会议的某些提法,等等,等等,“依据”连着“依据”,罗列详备。可惜,对于所要着重解决的实际问题,却惜墨如金,语焉不详,以致下面执行者摇头犯难!
可见“依据”这东西,应该怎么看,很值得研究。从一个角度说,“依据”,就是办事要有所遵循,特别是涉及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原则、规范等这样一些问题,都得有所“依据”,不能随意乱来。另一方面,“依据”又不可能把人们在任何情况下的任何行动规定得详尽无遗,因而人们不应做“依据”的奴隶。一旦做了“依据”的奴隶,在“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不敢迈步,什么事也干不成;而在“依据过多”的情况下又会不想迈步,靠“依据”吃饭。怎么办?办法就是从实际出发,真正在实事求是上开动脑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