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棘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29
第8版()
专栏:

“棘吏”
春树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王禹偁写过一篇《待漏院记》,文章的末尾署名“棘寺小吏”,那是因为他在大理寺供职。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古代朝臣之位,树棘为识,“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郑玄解释说:“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赤心者,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之心也;外刺者,直言不苟、刚正不阿之谓也。古人希望官员们具有棘子的这种优良品格。而独称大理寺为棘寺,是因为大理寺掌刑断狱,“民命之所悬”,所以这里的官员就尤其需要这种品质了。
王禹偁不愧是一位“棘吏”。他不但在文章中要求同僚修德勤政,公正无私,仗义执言,要求把此文写在待漏院的墙壁上,以资共勉,更把这些要求付诸自己的实践。他的一生屡遭打击,三次被黜,都是因为秉公直言,伸张正义。比方妖尼道安诬陷徐铉,依律当治“反坐”之罪,可是皇上“有诏勿治”,王禹偁就敢“抗疏雪铉”,并因此遭贬。但他并不屈服,也不后悔。他写过一篇《三黜赋》,末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真是肝胆照人啊!
要斗争,就可能受挫折,甚至有牺牲。王禹偁之所以百谪不悔,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宋史》赞他“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是很有见解的。当然,王禹偁只能算是封建社会中的开明派,他所行的“道”,也只能是维护宋王朝的统治。但是,他在邪恶面前所表现的坚守正义、忘我斗争的“棘吏”精神,在今天不无现实意义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