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山川风貌和精神状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30
第2版()
专栏:

山川风貌和精神状态
中共山西临汾地委书记 董启民
吉县、翼城、安泽和临汾市的实践说明,发展林业,绿化祖国,需要有一个很大的持久的干劲,需要落实党的政策,需要实行科学造林。既要有改造自然的远大理想,又要有实现理想的具体规划。
地广人稀的黄土沟壑地区能不能快些绿化起来?吉县的情况说明是可以的。我们在这个县的山岭沟洼之中转了两天,跑了300多里路,看到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树。
地缺人稠的平川地区能不能多多造林?翼城回答了这个问题。那里的大路小路两旁已经绿化的总长度达5,000多里;还有大量渠旁、地旁、宅旁植树。
历来穷困、土壤瘠薄的丘陵地区能不能快些变富?安泽是一个榜样。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个县1980年人均分配收入已经达到120元左右,是我们地区各县市中最高的。为什么?就因为这个县的林业发展了,草坡养护好了,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多种经营的门路越来越多了。
城市的草木覆盖率能不能快些增长,而且确保不被损坏?就在临汾市里随处看看吧。五年来,这个十多万人口的城市栽树将近百万株。主要街道已绿树成荫。有垂柳、白杨、梧桐,有红果、樱桃、柿子、梨树,一年可收水果上万斤。街道、机关、住宅,处处有花草。花果树木受到全市群众爱护,经常完好无缺。
事实说明,绿化事业能够加快,也能够做好。事在人为,关键在于人们愿意干还是不愿意干,是认认真真地干,还是马马虎虎地干。
过去,不少人总觉得林业无关紧要,或者认为,即使想快也办不到。因此,今年推明年,明年推后年,一推再推,放不到议事日程上。我原先也觉得,临汾地区东西两山荒岭荒坡面积很大,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披上绿装。因此,习惯于盯着“二分田”,忽视了“七山一水”的利用和治理。说是重视农业,实际上搞的是不完全的农业,抱残守缺的农业。
吉县、翼城、安泽、临汾市绿化的成就,开扩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从这些地方,可以明显地看到:绿化祖国大地,关系我们民族的生存、兴旺,关系子孙后代的幸福、康乐,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没有一个很大的持久的干劲是不行的。
这个干劲从哪里来呢?
干劲首先来自对事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凡是林业生产搞得好的,那里的领导干部对林业一般也都比较重视,既有改造自然的远大设想,又有实现理想的具体规划,并为规划的实施而奋力大干。吉县是从1959年开始进行荒山造林的。二十余年来,虽然县委书记七易其人,但是抓林业的思想始终不变,抓林业的干劲长期不减。就在十年动乱中,他们抓林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动摇。到1978年底,这个县总共造林17万亩。三中全会以后,按照本县实际情况确定了“以林业为主、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制定了“五林三草二分田”的土地利用规划,全县人民清楚地看到了植树造林的光辉前景,激发出了更大的干劲。三年造林30万亩以上,还种植牧草6.5万多亩。吉县是个山区小县,满共只有2万多个劳动力,“又种地,又植树,又整地,又放牧,又打坝,又修路,还有副业没有误”。这么些劳动力,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凭什么呢?首先是凭振兴中华民族、造福子孙后代的志气。他们看清了植树造林是整治国土的根本大计,自觉地为绿化祖国大地出力流汗。
吉县是这样,翼城、安泽和其它一些林业先进单位也是这样。他们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林业建设规划,用这个规划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林业不断发展。相反,一些地方多年来山河面貌依旧,就是因为那里的领导干部缺乏远大的理想,拿不出治理山河的切合实际的具体规划。我们平川一些社队,论人有人,论水有水,四旁的树却一直栽不起来,甚至还有一些“无树村”。太(太原)茅(茅津渡)公路经过临汾地区的七个县市,满打满算不到400里,这七个县市的劳动力,比15个吉县的劳动力还多,可是,说了多年,路旁的树至今也没有栽好。原因首先要从这里找。
要使广大群众长期保持一个很大的干劲,还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除了林权必须确定以外,最关紧要的,是把林业生产责任制作为整个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部分,与农田生产责任制同时建立起来,并且力求完善。可以说,不包括林、牧、副业在内的责任制,就不是完整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翼城、吉县、安泽的林业发展速度快,质量高,都是由于把长远规划的实施和具体政策的落实结合起来了。他们建立了林业专业队、专业组,设立了专职护林员,实行了专业承包。我区不少地方只注重农田责任制,对于林、牧、副各业和农机、水利等没有注意,或者注意不够,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破坏了集体财产,损害了集体经济,包括集体林业,这是一个教训。
持久的干劲还来自掌握自然规律,实行科学造林。解放初期,我区的森林覆盖率是7.7%,现在是13%。三十多年只增加5.3%,主要还是在三中全会以后赶上来的。为什么发展不快呢?除了思想上的弱点、工作上的失误和政策多变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结果是:造的多,活的少,成材的更少,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比如,翼城县的辛史大队,过去因循守旧,年年栽植不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杨树,结果年年植树,年年无树,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就渐渐泄气了。近几年,大队党支部总结教训,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和各种树木的生长特性,调整了树种,落实了技术措施,加强了管护,大量栽植核桃树、红枣树和榆树等,三四年工夫,人均栽树150株,全村郁郁葱葱,气象一新。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只有使各种树木的生物特性和它生长的土壤环境相适应,才能速生丰产。如果不分沙土粘土,不分山顶山脚,不分阳坡阴坡,拿苗就栽,栽上了事,那必定是年年植树不见树。
林业生产周期长,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干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之后,组织领导工作必须紧紧跟上,领导干部还要坚持带头实干。现在,我们地、县两级党委,都把林业生产列入议事日程,并有专人具体分管。几年来,每逢春秋两季,地委和行署的机关干部,到汾河两岸,到东西两山,进行义务造林。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强对林木的管护,提高成活率。
临汾地区宜林宜草荒山面积约1,340万亩。目前,有林面积440万亩,牧坡300万亩,还有600万亩是裸露面积。不少县在绿化方面还没有抓好,我们决心争取在十五年后使所有宜林荒山都披上绿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