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认真解决农村缺烧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3-30
第5版()
专栏:

认真解决农村缺烧问题
杨跃先 吴昌伦 邓可蕴
农村缺烧加剧了农业生态的恶化
我国农村有一亿七千多万户,共八亿多人口。仅生活用能一年就要烧掉四亿多吨薪柴和秸秆、900多万吨牛马粪,但仍然严重缺烧,全国农户平均缺烧约两个月。
直接烧掉的薪柴,每年多达一亿八千多万吨,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相当于每年可以合理提供的薪柴数量的两倍以上。这种对薪柴资源的严重过量采樵,破坏了它自身的可再生性和对自然界的平衡作用,这是加剧农业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每年烧掉的秸秆量达二亿三千多万吨,占全年秸秆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但秸秆又是农家重要的饲料、肥料和轻工业原料(通称“三料”)。大量的秸秆烧掉后只剩一点钾灰,饲料、肥料不足导致有机质还田甚少,不能向耕地输送必要的能量和物质,是加剧农业生态恶化的又一因素。
当然,农业生态系统是个复杂的多因子问题,但是农村缺烧是加剧其恶化的一个因素。从解决农村缺烧这一个侧面来说,应尽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大力植树造林,增加薪柴资源
薪柴在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结构中,长期占有重要位置,今后也将是农民炊用的主要燃料之一。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应该千方百计地增加薪柴资源,变过度采樵为合理采樵。
增加薪柴资源,主要手段是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林地面积。我国现有林地18.3亿亩,宜林荒地11.7亿亩,按国家规划要求到2000年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0%,即林地面积增加到29亿亩,届时薪柴资源可以合理提供的薪柴量,将可占农村生活用能的三分之一。
扩大林地应首先扩大薪炭林面积。从这里起步,才能有效地保护现有森林不致继续遭到破坏。
薪柴资源虽然主要来自薪炭林,但能够提供薪柴的还有其他林种及“四旁”树木,通过抚育间伐、更新改造、主伐利用、修剪枝杈等,能够取得数量不等的薪柴供农村炊用。
平原农业地区虽然人多地少,但“四旁”种树的地方还很多,小片零星荒地也不少,充分利用起来,扩大植树的潜力很大。
国外许多林区利用正常采伐及抚育过程中的林木废弃物,加工成便于运输的成型燃料,供炊用取暖,甚至林区内的生产用能也可以部分自给,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和适当的政策,逐渐使林区及其附近农村烧用成材的数量减下来。
增加薪柴资源的另一途径是加强对现有林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提高林地生产力。先进国家每公顷林地蓄积量高于200立方米,我国平均仅70多立方米,薪炭林更低,只有10多立方米。经营得好,可以成倍增产。
推广省柴炉灶
高达四亿多吨的薪柴和秸秆(折二亿多吨标准煤),占农村生活用能的80%左右,这些宝贵的农村能源资源,在农村通过古老的炉灶烧掉,浪费太大。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费量,较之增加能源的供应量,能更快地取得效果,在一定时期内花费的代价也少些。
目前正在各地推广的先进省柴炉灶,一般较传统旧式炉灶节省薪柴或秸秆一半左右,普遍推广可取得很大效果。
有关部门正在规划,使十年内有五千万农户使用先进的省柴灶,则累计可节省秸秆9,000万吨,相当于100多万吨氮肥。利用这些秸秆可多养2,000万头牛(再补以20%的精饲料),并有大量有机质可以还田。
积极稳健地发展沼气
沼气是一种清洁的高热值燃料,是对粪便、秸秆和其他绿色植物综合利用的最好方式之一,池内的沉渣及沼水是优质肥料。沼气发酵全系统转换效率在24%左右,因此可节省大量秸秆去供作饲料、轻工原料和农家建筑材料。
我国发展沼气的资源是丰富的。1979年只有200万吨秸秆、100万吨粪便用于生产沼气,可见潜力很大。最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现正计划到1990年将农户用沼气池发展到2,000万个,届时沼气将占农村总生活用能的5%,比现在的0.5%增加九倍。
有关部门正积极地改进池型结构,密封涂料,以克服漏气的弊病,同时对进出料机具、运肥工具等进行研制,以求在使用沼气沉渣和沼水时方便可靠。科研工作者也正开展大量研究工作,探讨提高产气率的问题。
增加农村生活用煤
国家每年供应农村生活用煤2,000多万吨,加上各地小煤窑的煤,近几年每年农村可得到4,000多万吨生活用煤,占农村全部生活用能的十分之一。现在农村人均全年有50多公斤煤炭,当然远远不够炊用。
小煤窑是农村重要的能源资源。近年年产量在一亿吨左右,有力地补充了中小城镇和农村用煤之需。国家应在技术上和装备上对社队集体小煤矿积极扶持,改善其生产手段和管理水平,使之提供更多的煤炭。
还应看到,各地种树种草都有一个成活过程,尤其对于自然条件困难、严重缺能地区(如西北),国家有计划地补充一些煤炭是十分必要的,不如此则难于换得种树种草的成功和巩固。
当然,要求调往农村的煤炭迅速大幅度增长是不现实的。比较实际的做法是着手开发农村当地的能源资源。
各地人民政府和中央计划部门进行能源供需平衡时,应该包括农村发展建设和农村能源(生活和生产)的供需平衡。对于本地区的农业耕作制度,作物结构及布局,秸秆和薪柴的产量及去向,农民生活燃料来源及代价,农村建筑及副业加工用的燃料动力,本地区农村能源的合理互补利用和开发措施,自给程度,等等,均应统筹计划,求得日益合理的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