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菲律宾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02
第6版()
专栏:

菲律宾纪行
本报记者 周毅之 梁平
四、三宝颜
从达沃向西,几乎是在同一纬度上,半小时就飞到棉兰老西南部最南端的三宝颜市。它同马来西亚的沙巴遥遥相对,自古就是一个天然的良港和交通要道。过去,由于这里的治安不好,菲律宾政府一直禁止外国游客来访,前年才解除禁令。因此,我们是十多年来第一批来自中国的访问者。
菲律宾是个天主教国家,但在棉兰老岛中、南部一些地方的居民,却主要是穆斯林。苏禄群岛94%的人口是穆斯林;在棉兰老中部和南部几个省,也有不少穆斯林。伊斯兰教传入菲律宾早于天主教。西班牙殖民者统治时期,这里的穆斯林曾拿起武器同殖民者斗争了三百多年,从不屈服。
今天,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仍是菲律宾人信奉的两个最主要的宗教。菲律宾政府正在设法解决一些由于历史和其他经济、政治因素造成的问题,并在棉兰老的第九和第十二两个区成立了穆斯林自治区。九区自治政府主席杜恭告诉我们,现在政府尊重穆斯林居民的风俗习惯,在经济、教育、生活等方面照顾他们。在三宝颜市区,人们可以看到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同时存在,天主教徒和穆斯林正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劳动和生活。
我们访问了50万人口的三宝颜市,这里居住着萨马尔、巴交、他苏乌和苏巴隆等族居民。萨马尔族居民住在海边,靠打鱼为生。他们的木屋搭在海上,下面用几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他们出海打鱼和去村里走门串户,都依靠“邦卡”(小船)。较大的渔村也有路,实际上是一座用木板搭起的很长的桥,离海面两、三米。当地人把他们这种村子叫“水上部落”。不久前,菲律宾政府帮助他们盖了不少新居,“水上部落”正在以新的面貌出现。
巴交族住在海上,一家老少常年挤在一条小船里,四处漂零,以打鱼、卖贝壳和海产为生,吃睡都在船上。有人称他们为“海上吉普赛人”。
听说这儿还有“原始的”以物易物市场,我们就去看看。走进市场,发现里面货物琳琅满目,并不“原始”。货摊上80%是中国货,有罐头食品、纺织品、毯子、牙膏、肥皂、球鞋等。电器主要来自日本,还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大利亚等地的货物。据市场管理人说,“以物易物”交易,不是在这里进行,而是三宝颜一带的渔民和商人,把本地的椰干、海产、胶合板和成衣等出口物品,运到马来西亚沙巴的拉布安岛,以及文莱和新加坡,换回当地所需要的货物,在三宝颜出售。由于没有关税,东西都比较便宜。
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是有历史传统的。这一带的居民很久以来就常常驾着木船,载运本地的大米和蔗糖,到邻近的沙巴换货,在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关税的概念。这种交易从前是不合法的,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种免税交易,所以,1973年菲政府颁布命令允许他们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买卖。开始时规定,每人每次带回的货物不得超过5,000比索;1977年成立了更大的管理机构,给近2,000人发了许可证,1个人可以代表持许可证的6个人,带回总数不超过3万比索的货物。他们每月进行三、四次这样的买卖,对三宝颜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续完)(附图片)
图为三宝颜市第九区自治政府所在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