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荣誉的红旗手——记战斗英雄李长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25
第6版()
专栏:

  荣誉的红旗手
——记战斗英雄李长林
史超
一、九十一团的光荣历史,是和李长林的英勇斗争分不开的
一九一五年李长林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的一家贫农家里,从小他就在痛苦穷困的生活中熬煎着。
十六岁那年,他的村庄上来了红军(解放军的前身),他加入了红军。他的坚定勇敢,使他做了掌旗员,在敌人炮火下,他在冲锋部队的前头持着大旗拚命的向前跑,冲上敌人的阵地,把红旗插在敌人的阵地上,让部队朝着这面胜利的大旗前进!
红旗鼓舞着李长林,李长林也给红旗发扬了光辉和增加了荣誉。
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李长林是长征中有名的英勇红色战士之一。
随着革命胜利的发展,部队的番号变了三次——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李长林也随着变动——开始是这个团的战士,现在是这个团的团长了。虽然他不再掌着那面红旗,但他这个“人”,就是他所在单位的一面鲜明荣誉的旗帜——上级常表扬他是好干部,支部常表扬他是好党员,在全师的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上,被受予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九十一团的光荣历史,是和李长林同志的英勇斗争分不开的。
二、英勇和机智融汇在一起
在李长林当战士的时候,他是一个勇敢的战斗员,而做一个指挥员时,他又是那样地善于使自己的英勇与机智融汇在一起。
日本投降后,由于蒋、阎匪帮卑鄙的夺取用人民血和泪所取得的胜利果实,于是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在山西爆发了有名的上党战役。
强占了人民城市长治的蒋、阎匪一个军,被八路军团团的死困在里边。
敌人三个军昼夜不停的向长治挤过来,企图解救他们同伙的围。
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迅速的派出了自己的部队,在老爷岭一带迎面阻击,使这伙匪军只能看着他同伙的死亡而毫无办法。
敌人像兔子样的快,先占领了大山和小山,而李长林所在的部队虽然比敌人跑的更快,但过远的路程使他们迟来了半天。
他们的面前是敌人占据的山,他们的背后是一眼看不到头的平原。如果不能把敌人最前面的阵地拿下来,那么不但不能阻挡敌人,也许就会被敌人居高临下的压下来。
情况是严重的。
必须把它拿下来,不拿下来主力无法展开,明天的情况是不能想像的。
李长林接受了这个任务,这时他是营长。
全营的人力,只有两个连。全营的火器只有一挺重机枪,六挺轻机枪,每挺轻机枪只有二百发子弹。以一百多个持枪的人和这样微弱的火器,去消灭在层层障碍和坚固工事保护下的敌人,是多么艰难啊!
“不能硬攻,硬攻全营人就会回不来的。”李长林利用了白天所有的时间,仔细的把地形看过后,做出这样的决定。
黑夜,李长林带着全营的全部战斗力量,顺着他白天发现的敌人致命的弱点——通向敌人屁股的一条沟,悄悄的摸上去。
当我们的手榴弹在敌人的碉堡和工事中爆炸起来,崩裂出火光和浓烟的时候,慌乱、溃逃和做俘虏成了敌人的命运。二十余挺轻重机枪和敌人两个营的背包及大批的子弹,成了李长林营的胜利品。
第二天,主力展开了,随着更重要的决斗就开始了。
敌人主力盘据在这个地区最险要最高的老爷山和磨盘山头上,沿着山梁用一条七八里路长的交通沟紧紧的联系着,并在两山之间的槐树脑也构成了坚固的阵地。
这是非常明白的:拿下槐树脑切断了敌人,敌人就要倒霉。拿不下,自己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敌人随时可以压下来。
第一次使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到了山半腰就退下来了。第二次五个营向上攻,只抵达敌人的前沿,又退了下来。
第三次攻上去了——李长林带着人攻上去了。阵地稳住了——李长林指挥着队伍守住了。
前两次的失败,李长林从中学得了教训。当任务放在他的肩上时,他寻找敌人的弱点,攻击敌人。
夜晚,沿着山边的梯田李长林带着五个排从敌人侧翼插过去,迂回敌人的背后。敌人背后的兵力是稀薄的。
由梯田转入深沟,在深沟中前进。
李长林担当着这一百多人的生命,担当着部队的希望向前进,他化除了人们的顾虑。在他坚强的信心鼓舞下,一百多个人是多么谨慎的移动着自己的脚步啊,但每一步都费掉了李长林的心血,然而每一步却也缩短了离敌人的距离,艰难和危险的道路就这样的走过来了。
于是,爬上去,扑过去!
第一个战士的刺刀刺穿了敌人,其它敌人慌乱的骂:“班长!那里来的个疯子,拿刺刀乱刺人呀!”
“看疯子的吧!”李长林心中想,“我要把你们都刺死!”
很快的就解决了战斗,但是正面阵地上的敌人反扑过来。
“我们摸上来不容易,你们让我们下去更不容易。”李长林命令坚决抵抗,坚决攻击。顽强的敌人遇到更加顽强的人民子弟兵,就像石块遇到了铁槌,慢慢的就敲打碎了。
天大亮,几十挺敌人的轻重机枪放在敌人的阵地上,但只是不见了敌人,在工事里站着的是李长林和李长林的战士。
槐树脑的丧失,就像毒蛇被利刃拦腰剁断一样,首尾不能联系,它就失去了力量。疯狂的敌人为了挽救它的末运,驱赶着全部人马向山上冲,集中三十门大炮向山上轰。
敌人的反扑一次又一次,敌人的尸首也一次比一次增加,李长林和他的战士一次比一次更坚定。
首长派人来问:“能坚守住吗?”
“能!”李长林说:“告诉首长,请首长放心,一定能守住!”
敌人的挣扎更加激烈了,首长又派人来问李长林:“你们需要什么?”
“什么都不需要,只要手榴弹,有手榴弹就运来吧!”
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扑,终于来到了。敌人像野兽一样扑上来,突破了阵地的前沿,搂抱住了李长林唯一的重机枪。
胜败就在这片刻内要决定了。
“只能胜利,不能失败!”李长林告诉他的战士。
敌人就在李长林这种铁的意志所产生的抵抗下,最后一次溃败了,敌人全线总退却了。这时,整个的阻击部队也全线出击了。
敌人的三个军是来挽救盘踞长治的敌人的死亡的,但他却比长治的敌人死亡得还早。
三、跨过黄河天险,夺取羊山
二年以后的一次战争中,李长林的机智勇敢受到了更大的考验,他负的责任更大了,他已经是负担着三千人生命的一个团的团长了。他所遇到的是更加顽强凶恶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用美械装备起来的敌人。
一九四七年的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的那一天,在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下——转守为攻,变内线作战为外线的作战,把战争引向敌人的占领区——刘伯承将军的部队突破了敌人的防御,跨过了天险黄河,揭开了反攻的序幕,向蒋管区进军。
那时,敌人虽被打得头昏眼花了,但仍然是相当强大的。在冀鲁豫大平原上拦住了刘伯承将军所部的去路,血战就此展开了。
刘伯承将军的部队是无敌的,二十三天内消灭了敌人九个半旅,其中的六十六师宋瑞珂匪部为蒋介石的嫡系,盘踞在羊山上下,对刘伯承将军部队据险顽抗,妄想争取时间,叫蒋介石的王牌军——五军、十一师,还有另外的蒋匪军赶来援救。
由于我军个别部队,在指挥上发生错误,配合协调不够,开始攻击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六十六师匪众的气焰反而高涨了。这时,蒋匪第五军、十一师只离那里仅有五天的路程了。
举行最后的一次总攻,刘伯承将军的决心是:一定要把羊山打下来,决不和增援的敌人见面,否则扭缠在这里是不利的。
李长林和他所带的团,在这一次总攻中担任一个方面的主攻。
总攻前的两天两夜间,李长林把他所担任的攻击面的地区都跑遍了。他在淹着他脖子深的水里,观察敌人和地形。他在敌人的火力下,观察敌人和地形。
随着他的侦察员和通讯员都疲倦得不能支持,而他自己在这个时间内也没好好吃过饭,睡过觉。
羊山敌人的布置是周密的,但是他仍然找出了进攻有利的道路,虽然仍要牺牲,但是能以少数的牺牲,换取最大的代价。
他指导着挖交通壕。他亲自布置火力和校正目标。在攻击前,他亲自到突击营去动员,他的动员激起了战士无比的勇气和对敌人的仇恨。
总攻开始了,李长林率着部队顺着原定的道路向敌人攻击。敌人的火力猛烈的击射,但是李长林和他的久经锻炼的部队,顺利的骑到了羊背上。
敌人无论如何不能让他骑在羊背上,否则羊头和羊尾也就完蛋了。
敌人垂死的疯狂反攻,像暴风雨样卷向李长林团所占的阵地。
敌人用钱收买敢死队,要和李长林进行最后决斗,价钱从最初每人十元直到最后每人四十元,反扑从第一次直到三十次。
敌人的敢死队扑到那里,那里的战斗激烈了,李长林就跑到那里指挥战斗。
敌人三十次的反扑,彻底被打垮。天亮,李长林组织了力量,集中了火力,向敌人举行了猛扑,敌人最后的垮台了。
蒋匪王牌军还在两天路程之外,待他们赶到时,羊山仅遗留下万具敌人的尸首,而刘邓大军已向大别山挺进了。
四、用高度的机智和魄力,引诱敌人作战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就等于在敌人心脏上插了一把利剑。
敌人尽其所有,慌慌张张的从各战场调集了三十三个旅(以后改称师),像狗一样紧紧的尾追在刘邓大军的后面。不肯放松,想要把刘邓大军拖死在大别山。
在敌人占绝对优势——五与一之比的情况下,部队和敌人推开了磨,找寻机会消灭敌人。同时,也把敌人紧拉在大别山,给当时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陕北两战场,以有力的配合。
李长林所在的旅,已经连续走了十八天,无片刻休息。敌人到处找他们,而且城镇中敌人都按有据点,战斗每天随时都要发生,部队是太疲倦了。
旅首长命令李长林,带领两个营深入敌人心腹,把尾随着旅的敌人引诱出去,使全旅争取能够休息一天。
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个极端危险的任务,部队到任何情况都不熟悉的地区去和强大的敌人周旋,而且要打击敌人,才能把敌人引出来,这是需要指挥员有高度的机智与魄力的。
李长林和两个营以一天一百里的速度,直插向敌人,走了一天一夜,袭击了山南关,活捉了敌国防部高级军官及特务数十人。
天亮,敌人以三个团的兵力围来了,打响了,越围越紧。李长林依靠着他准备的观察和判断以及毅力,决心以一个连打击敌人进攻最紧的一路,并命全体向正南方突围出去。
向南方,就是更向敌人盘踞的地方,但是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李长林出乎敌人意料之外的,安全的走出了合击圈。一面让部队停止下来赶紧吃饭。一面架好电台向旅部报告。电码发出——“……敌人向我合击,七连伤亡六七人……”刚发至此处,枪声大作,敌人又以三个团的兵力合击拢来。
旅的首长接到突然中断的片断电报,知道情况是非常紧张的,而误以为七连仅余六七人,旅的首长为李长林担着心,这时,李长林却胜利的突出了第二次的包围。
第二天,在大别山里面又让敌人堵击住了,前有大山爬不上,后有大山走不通。李长林凭着他十几年的丰富斗争经验与机智,寻找出敌人的空隙,平安的从空隙中钻出来。
当他率着两个营和旅部汇合时,旅已经安全的得到了三天的休息,进行了组织的整顿,并准备和敌人厮杀了。
五、冷静地判断情况,追歼了逃敌一个师
人民解放军刘伯承将军的第二野战军,以优势兵力排山倒海向西南进军,敌人到处挨打,纷纷败退就歼。
成都战役,李长林奉命带两个营的兵力收容敌人溃兵,至大邑一带,发现地上有许多足印。
足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谁都没去留心它。然而却引起了李长林的极大兴趣与关心。
李长林冷静地判断,一定有众多的敌人从这漏网跑掉了,如果让敌人跑掉,将来后患不小。
他决定仅以他现有的少数兵力,追击敌人。
不错,的确敌人的一个师从这漏网了。
一天一夜,追上了敌人,扭住了它,战斗进行了一夜,天亮敌疯狂反扑,然后前卫变后卫,企图反转逃走。
用两个营来消灭敌人一个师,是多么困难的事啊,何况敌人一个师的行列又拉得那么长,李长林凭借他的机智和勇敢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命一营攻敌人后卫,他带着二营两个连向前赶,路上布置了一个排,堵住一个敌人可能逃走的口子,坚决不放敌人过去。紧追三十里后插至敌人前头,把敌人套住,硬挤到一座山边把敌人二十八师全部消灭了。
二十八师的师长也是俘虏之一。
六、更要好好学习,努力求得进步
李长林参加伟大的革命斗争已经整十七年了,他经历了无数战斗,他亲眼看到部队由红军而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由几万人到几百万人。
他在这艰苦的十七年斗争中,发挥了他的机智与勇敢。六次奖励,三个奖章,一张奖状就是他机智与勇敢的结晶。
但他非常明白这是党给他的荣誉,同时他感激党对他的培养。
他说:“以后我更要好好的学习,努力求得进步。”(附图片)
(王式廓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