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美术评论中的吹捧之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04
第5版()
专栏:

美术评论中的吹捧之风
杜哲森
在极左思潮笼罩着文艺界时,那种捕风捉影、无限上纲的“棍棒”批评,曾经给我们的美术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教训是沉痛的。但在拨乱反正后的今天,美术界刮起的吹捧之风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结果将同样严重地毒害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美术创作。
当前,有些美术评介文章,对某个画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不是进行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指出他的成就是哪些和存在哪些不足,而是一味的吹捧,无限的抬高,甚至是随意引伸,乱加发挥。对老年美术家,往往冠之以“大师”、“巨匠”;对稍有成就的青年作者,则封之为“天才”、“新星”等等。而在分析具体作品时,不注重研究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它的实际的艺术价值,而是随意套用诸如“笔墨精湛”、“意境深邃”、“形神兼备”等等词藻,甚至“划时代的”、“空前的”一类字眼也时有出现。文风所及,仿佛我们的美术家们都已成为艺术上的“完人”,他们的所有作品也都是无瑕可指的举世
“珍品”了。这种溢美之辞的堆积和套语的罗列,对美术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只能暴露文章的作者艺术素养的贫乏和对艺术问题的浅知薄见,以及令人侧目的谀媚鄙俗的文风。
这种现象的产生,评论者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但同某些美术家缺乏自知之明和自重之心也不无关系。一些艺术家只愿听顺耳之音,不乐闻逆耳之言;更有的艺术家把自己在艺术上的成功寄希望于某些人的捧场或某名人为作品所作的序跋上。仿佛不如此,自己的艺术就永远放射不出光彩似的。但是,美术史已经证明,没有哪一作品可以只凭借某些人的吹嘘而不通过社会实践的最后检验的。
科学的严肃的文艺批评可以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而华而不实阿谀之词文字只能窒息艺术的生机。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这话说得多精辟呵,我认为很值得某些评论者和美术家深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