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农村中有知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04
第5版()
专栏:演员手札

农村中有知音
中央实验话剧院 澹台仁慧
喜剧《龙飞凤舞》要去涿县农村演出了。听打前站的同志回来说,那里从来没有话剧团体去演出过,人们喜欢看梆子和评剧。那么,话剧行吗?农民“吃”不“吃”?我们心里都在打鼓。
在北芦村大队自己设计建造的很“土”气的剧场里,开幕前的头遍铃响了。然而,观众还是静不下来,嗑瓜子的声音,走动打闹的喧嚷,更增加了演员们内心的不安。
幕开了。舞台队的老师傅,用手掐着台边的幕布,侧一只眼从幕缝里看台下的反应。没过多久,观众居然静下来了,他们渐渐听进去了,一阵又一阵地笑了,笑得那么甜。看来,导演的处理,农民观众是接受了。他们看到:在困难的年代离散他乡的幼儿,如今都找回老家来了,逐个和生身父母悲喜交加地相认!加上个缺心眼的“科研迷”二虎好心的一掺和,弄得更加笑话百出。他们看到:在艰辛的岁月破亡了的两家,经过罗书记夫妇的热心撮合,又诞生了和美的新家庭。我国农民观众是喜欢“大团圆”的,何况《龙飞凤舞》描写的是三中全会以后产生的“大团圆”,这就更使他们笑得欢畅了。侧幕边上,同志们一个劲地偷看观众们变化多端的表情,兴奋地相互议论:“今天的戏开了锅了!”我也感到演得更加自信,角色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
现在可以说,《龙飞凤舞》虽然是一出各方面还不成熟的戏,但农民还是欢迎的。你看,每天午休时,这里总要围一群人,他们来找台上的丁满升、李二婶,找小兰,找二虎。他们看着演员越看越好笑,说演员演的角色,就象他们队里的人。这对我们来说,自然是高兴的,因为劳动得到了报偿,艺术遇到了知音。
于是我联想到一个常常谈论的问题,就是: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艺术趣味能不能改变?可不可以扩大?我感到回答是肯定的。暂时不熟悉和不喜欢的文艺形式,经过培养,也是可以逐渐习惯和喜欢起来的。我们的艺术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不能不顾及广大群众已经形成的欣赏趣味和习惯。但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我们也可以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借鉴,只要借鉴得当,群众还是会欢迎的。因此,不断地研究怎样使农民群众喜欢看我们的戏,应该是我们话剧演员时刻不忘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