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鱼米之乡的希望——访洞庭湖区的沅江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4-08
第2版()
专栏:

鱼米之乡的希望
——访洞庭湖区的沅江县
本报记者 刘振贵 雷仲予 李业英
洞庭鱼米乡,古往今来受到多少诗人歌手的赞美。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粮食和水产品源源外运,全国人民历来就很关注这个重要的商品粮、渔基地;湖区人民也为“湖广熟,天下足”而自豪。
不久前,记者访问了南洞庭湖畔的沅江县,但见公路上,河道里,卖余粮的车船络绎不绝。从草尾镇到瓦岗湖20里长的渠道两旁,排列着400多张扳罾,这是社员们在捕鱼捞虾。地处纯湖区的阳罗镇,从早到晚,人群熙来攘往,街上摆满了鱼摊,才鱼、青鱼、鳜鱼、武昌鱼等一级鱼,每斤卖价9角,有时小鱼、小虾每斤只要三四角钱。“东津打鱼南津卖,半是鳊鱼半鳜鱼”的繁荣鱼市景象又出现了。
县委的同志告诉我们,198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增加1.3亿斤,泗湖山区11,600户人家,每38户就有一户向国家交售万斤粮。全县鲜鱼总产量增加1万多担,上调北京的商品鱼增长63%。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他们说,洞庭鱼米乡将是名副其实的了。
揭开新的一页
从外湖捕捞为主到内湖养殖为主,这是沅江县渔业生产上一个重大的转变。它为鱼米之乡的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
沅江县境内,天然湖泊星罗棋布,沟港河渠纵横交错,光是内湖水面就有十万亩,外湖水面多达62万亩。多少年来,这里一直靠大自然的施舍,养殖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0%。县委在调整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中,提出了渔业要“养捕结合,以养为主。”几年时间,就把两万多亩围垦的湖田改造成精养鱼池。现在,全县拥有两个县办的国营渔场,39个社办渔场,74个大队渔场,生产队承包给社员养鱼的小水面1.2万亩,社员自留塘9,000多亩,形成了国家、集体、社员个人一齐上,“六面锣鼓同时敲”的新局面。1981年,饲养鱼的总产量已超过了捕捞量。
精养鱼池是发展内湖养殖的方向,它可以分层饲养,稳产高产,从根本上改变以捕捞为主时那种“听天由命”的被动状况。普丰公社鹭鸶湖渔场,搞精养鱼池,产量比粗养水面高出5至10倍,去年盈利2.5万元,上调北京的商品鱼1,800多担,超过邻近半个县、乃至一个县的交售量,赢得了省内外同行的称赞。县委推广鹭鸶湖渔场的经验,全县新建的精养鱼池象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精养水面迅速扩展到2.1万亩。
同精养鱼池的蓬勃兴起交相辉映的是社员的自留塘。记者在阳罗公社丁头一队,看到幢幢农舍后面都有小鱼塘。我们访问了社员杨菊秋,她告诉我们说:“如今政策落实了,自留塘养的鱼,吃也好,卖也好,自由了,放心了。”她家的3分自留塘,去年打鱼140斤。插秧拌禾,逢年过节,款待亲友,都有鱼吃,还卖了40多斤。象杨菊秋这样的人家,这一带多的是。据统计,全县9万农户,30%的农户都有自留塘;没有自留塘的社队,也有了承包塘,社员们真正过上了鱼米之乡的幸福生活。
公养和私养并举,内湖养殖和外湖捕捞结合,两条腿走路,全县鲜鱼产量达到12.5万担,解决吃鱼难的希望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又一个重大的转变
鱼米之乡,顾名思义,就是鱼足粮丰。沅江县委在转变渔业生产方针的同时,重新确定了粮食生产方针:从围湖扩地、广种薄收转到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开始了另一个重大的转变。
长时间内,“陶盆大刮得粥米”作为围垦湖田的理论根据而风靡一时,现在虽然不这样说了,但还是有人担心:把种粮的围垦湖田改造成精养鱼池,粮食产量会不会掉下来?沅江县的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三年前,县里对全县田、土、山、水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整了农业布局,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上,进而集中力量主攻单产,效果异常显著。去年种粮的围垦湖田虽然比1977年减少了两万多亩,粮食总产量却从4.4亿斤上升到7.6亿斤,亩产从757斤上升到1,370斤。
沅江县委认为,过去的教训是“湖区失误于水”:水面浪费惊人,渔业发展缓慢,粮食生产也遭到严重的水害。俗话说:“水是水稻的命,又是水稻的病”,洪水、渍水、地下水,构成了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障碍。县委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参谋作用,在治水改土上大作文章,带领群众加固防洪大堤280公里,挖深渠道3,500公里,修建大型水闸150座,做到水系配套,排灌分家,从而大大降低了地下水位,稳产高产粮田达到70%。
沅江县农业生产上的两个重大转变,促进了粮鱼大增产,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1981年与1977年相比,全县农业总产值增长113.2%,农副产品交售总额增长249.4%,社员人均分配收入增长211.6%。全县平均每人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交售额、分配收入和鲜鱼总产量等项,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县委书记田秋生说得好:“这真是竹篙打水满塘动呀!”
从沅江看洞庭,抓住这两个转变,建设鱼米之乡就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